易國祥 付 玉 李延萍 吳 斌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制定了防治新冠肺炎的中醫藥診療方案。本文通過整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治新冠肺炎的中醫藥診療方案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對診療方案中病因病機、診斷、證型、方劑及中藥進行分析,希望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1 數據收集及整理 江蘇省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于2月19日收集整理匯集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傳真》第二版[1],共收集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本研究以此為藍本進行數據挖掘。
1.2 數據處理 收集整理各地診療方案中關于病因病機、中醫診斷、證型、方劑、中藥、中成藥等數據,導入EXCEL建立規范化數據庫。將證型相近的進行統一分析,例如“氣陰兩虛、氣陰兩傷”規范為“氣陰兩虛/兩傷”;將同一成方、不同劑型中成藥歸為一類統計,例如“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液”規范為“藿香正氣膠囊(水、液)”進行統計分析。將中藥別名及簡稱進行規范處理,如中藥名“生甘草”“炙甘草”“甘草片”改為“甘草”,“法半夏”“姜半夏”改為“半夏”。
1.3 統計學方法 規范后的數據按照證型為編號導入中醫傳承輔助系統[2],即每個證型對應一條醫案。對其中的病因病機、中醫診斷、證候、方劑、中藥、中成藥進行頻次統計;針對出現頻次最高30味中藥運用IBM SPSS Modeler18中Apriori算法進行藥物關聯規則分析;并運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發現中藥配伍模塊,探索常用藥對及組合。
2.1 病因病機、診斷統計 在27個地區的中醫診療方案中,其病因病機以濕(濕熱、濕毒、濕瘟)頻次最高,其次為毒(邪毒、瘟毒)、熱(溫熱),見圖1a。在診斷或疾病病名方面,24個地區將其歸屬于“疫病”,3個地區將其稱為“濕疫、風瘟、瘟疫”,見圖1b。

圖1 病因病機和診斷
2.2 證型、方劑統計 證型、方劑頻次分析,有內閉外脫、肺脾氣虛、氣陰兩虛、疫毒閉肺、寒濕郁肺等證型;有麻杏石甘湯、藿樸夏苓湯、銀翹散、達原飲、黃連解毒湯等方劑,具體見表1、圖2。

表1 方劑分布

圖2 證型分布圖
2.3 中成藥統計 中成藥使用頻次最高的前5位為血必凈注射液、連花清瘟膠囊、生脈沖劑、痰熱清膠囊、藿香正氣膠囊,具體見表2。

表2 中成藥分布
2.4 中藥統計 中藥頻次分布見表3,前5位為甘草、杏仁、石膏、藿香、麻黃,運用SPSS Model中Apriori算法對上述排名前30的藥物進行藥物關聯規則分析,取最小置信度為95%,前項數為3,最低支持度為10,結果見圖3。

表3 中藥分布

圖3 中藥關聯規則分析
2.5 常用藥對及組合 使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中藥配伍模塊探索常用藥對及組合,設置置信度>80%,支持度>0.1,得到12個常用藥對,如石膏-麻黃-杏仁,甘草-麻黃-杏仁,藿香-茯苓-半夏,草果-蒼術等,具體見表4。
3.1 全國各地區中醫診療方案的異同 從各地區的中醫診療方案中可以看出,具有較高一致性。一是病因病機認識上,以濕(濕熱、濕毒、濕瘟)頻次最高,其次為毒(邪毒、瘟毒)、熱(溫熱),即濕、熱、毒是全國各地的共同認識。中醫診斷上24個地區將其歸屬于“疫病”,3個地區歸為“濕疫、風瘟、瘟疫”,病位均以肺、胃為主。二是辨證論治上,基本上所有地區均采用了分期(初期、中期/急性期、極期、恢復期),分型(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或兩者結合論治,部分診療方案結合了年齡(老人、兒童)或基礎病進行論治。在中醫證型分析中,頻次前5位為內閉外脫、疫毒閉肺、肺脾氣虛、氣陰兩虛、寒濕郁肺證,提示在疾病極期(內閉外脫)和恢復期(肺脾氣虛、氣陰兩虛)的一致性高。三是方藥選擇上,常用方劑有麻杏石甘湯、藿樸夏苓湯、銀翹散、達原飲、黃連解毒湯,與濕、熱、毒的病機認識是相符合的。中藥頻次前5位為甘草、杏仁、石膏、藿香、麻黃等,以及中藥關聯分析出現頻次靠前的藥對基本是麻杏石甘湯和藿樸夏苓湯的主要中藥。中成藥推薦頻次較高的有血必凈、連花清瘟、生脈、痰熱清、藿香正氣等。此外,全國各地區的中醫診療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在病因病機認識上,全國大部分省市以寒濕疫為病因,寒濕襲表,郁而化熱、熱毒閉肺等,部分南方省市以濕熱疫立論,如湖南、江蘇、廣東、海南、甘肅、江西等,這與南方氣溫偏高有關,初期濕熱困表、溫邪犯肺,進而濕毒、熱毒閉肺,差異主要在疾病初期表證的寒熱,中期濕、熱、毒的側重點不同。

表4 常用藥對
3.2 國家中醫診療方案對各地區的指導作用 國家衛健委先后發布的七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將本病屬歸屬于中醫“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癘”之氣[3]。在辨證論治上,對輕型和普通型患者按寒濕、濕熱/濕毒辨證,重型則強調按疫毒論治。從全國各地診療方案看,的確起到了指導作用,如部分南方省市,根據氣溫偏高、氣候反常、臨床特征,從濕熱疫論治[4]。重慶市根據氣候潮濕、患者肺脾氣虛者眾多,從寒濕疫論治,強調化濕解毒和全程扶正[5]。湖北省第三版診療方案認為“癘氣夾濕”是主要病機,普通型和重型均從濕熱、痰熱論治,病機側重于濕熱[6]。福建地理位置偏熱,新冠肺炎以濕熱證居多[7]。貴州省診療方案第二版提出“濕瘟”,從膜原論治,寒濕、濕熱并重。可見全國各地根據三因治宜原則,制定了符合本地實際的診療方案。
3.3 總結經驗,凝練中醫藥防疫理論 中醫藥在疫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8-10]。現如今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療效顯著,中醫同仁應抓緊總結凝練,未雨綢繆,尤其在全球疫情依舊嚴峻的情勢下,中醫藥應大有作為。首先是共性規律的提煉,新冠肺炎屬中醫“疫病”的范疇,該病有共性,比如“寒濕疫”是主因[11-12],但我國幅員遼闊,因地域、氣候、年齡、體質不同,又存在個性,因此全國各地診療方案存在一定差異也是正常的。從全國各地的診療經驗中是可以凝練出共性的規律,尤其在核心病機、辨證分型、中藥遣方等關鍵環節。即在辨證論治之時,在群體用方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情況,靈活變通。其次要明確中醫藥的優勢所在,尤其要以療效為本。比如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在改善臨床癥狀、縮短治療周期和降低重癥轉化率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13]。最后要提高中醫診療方案的偱證級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向全球抗疫推薦了三藥三方,三藥包括血必凈注射液、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金花清感顆粒,也是診療方案的推薦用藥。三方有清肺排毒方、宣肺敗毒方、化濕敗毒方。清肺排毒湯在阻止輕型、普通型轉為重型、危重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降低了病亡率,減弱了疫情的危害程度[14]。這些有偱證依據的有效復方應盡早地納入診療方案,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發揮中醫藥抗擊疫情的優勢。總之,古代先賢的經典著作,比如《溫疫論》《溫病條辨》等,很多都是在防治疫病之后總結出來的;今天有抗擊新冠肺炎的成功經驗,去偽存真,升華理論,方能促進中醫藥理論的傳承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