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云 陳世囝 唐 敏 周滿林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扁桃體位于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共同入口處,左右各一,是免疫系統中位于咽部的二級淋巴器官。急性扁桃體炎是扁桃體局部因致病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炎癥性疾病,臨床上多見咽痛、發熱、咳嗽等臨床癥狀。近年來受霧霾影響,機體氣道炎癥反應增加、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發生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等呼吸系統疾病[1]。現代醫學主要是采取抗感染、霧化吸入表面激素減輕局部癥狀等治療手段,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如缺乏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等),臨床上往往不采用病原學檢查而采用經驗性用藥[2],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臨床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耐藥菌,使得治療效果欠佳。中醫中藥對于急性扁桃體炎的治療不僅手段多,而且具有優勢。筆者采用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減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濕熱內蘊證),取得良好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3]中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中“乳蛾”的診斷標準[4],中醫辨證屬于濕熱內蘊證。納入標準:符合西醫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診斷標準,且符合中醫“乳蛾”的診斷標準,證屬濕熱內蘊證;年齡18~55歲;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精神病患者;孕婦或哺乳期女性患者;合并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對青霉素、頭孢或對所研究中藥過敏者;拒絕配合研究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門市五邑中醫院肺病科門診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濕熱內蘊證)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9例。治療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齡19~40 歲,平均(31.52±5.32)歲;病程 3~5 d,平均(3.98±1.21)d。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齡18~42歲,平均(32.09±4.91)歲;病程3~6 d,平均(4.01±1.83)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給予甘花漱口液(主要成分為山銀花、甘草,本院院內制劑,院內制劑號:粵Z20070202)漱口,每日3~5次,體溫超過38.5℃時,給予退熱對癥處理,隨訪3 d。對照組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東藥集團沈陽施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720,規格:156.25 mg/片)口服,每次服用312.50 mg,每日3次。治療組給予中藥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減,組成:滑石15 g(包煎),黃芩15 g,連翹15 g,川貝母15 g,射干 10 g,茵陳10 g,木通10 g,藿香15 g,石菖蒲10 g,白蔻仁10 g,薄荷 10 g(后下),甘草6 g,片姜黃10g g,酒大黃10 g,僵蠶10 g,蟬蛻10 g。由本院煎藥室統一代煎,水煎成400 mL,真空包裝。每日1劑,溫服、早晚各服200 mL。囑兩組患者清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膩等食物,禁煙酒。兩組均連續治療4 d。
1.4 觀察指標 觀察體溫退至正常時間、咽痛癥狀消失時間及膿性分泌物消失時間。檢測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GRA%)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
1.5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痊愈:體溫下降至正常,且超過24 h未再反復發熱,癥狀、陽性體征消失,WBC、GRA%及CRP恢復至正常。有效:體溫已將至正常,且超過24 h未再反復發熱,癥狀、體征明顯減輕,WBC、GRA%及CRP正常或仍稍高。顯效:仍有發熱,但體溫不超過38.0℃,而且能自行下降至正常,癥狀、體征有所改善,WBC、GRA%及CRP仍高于正常值。無效:仍有反復發熱,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WBC、GRA%及CRP仍高于正常值。總有效率=(痊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顯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2。治療組體溫降至正常時間、咽痛癥狀消失時間、膿性分泌物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WBC、GRA%及CRP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WBC、GRA%及CRP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組 別n 體溫降至正常時間 咽痛癥狀消失時間 膿性分泌物消失時間49 49治療組對照組1.28±0.51△2.97±1.03 2.68±0.85△4.73±0.98 2.69±0.78△4.17±0.9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BC、GRA%及CRP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BC、GRA%及CRP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n=49)對照組(n=49)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WBC(×109/L)12.94±1.73 7.56±0.92*13.28±1.81 7.75±0.99*GRA%(%)0.89±0.07 0.59±0.15*0.91±0.06 0.62±0.13*CRP(mg/L)32.96±8.11 3.06±0.65*34.21±9.13 4.24±0.67*
最初現代醫學認為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主要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6],近年來卻不乏多種細菌、病毒,甚至真菌等致病菌,而且還有混合感染的情況[7],加上耐藥菌的不斷出現,往往不能取得預期臨床療效。中醫無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病名,但不乏對其有效的治療經驗和手段。本病當屬中醫學“乳蛾”“蠶蛾”“喉蛾”等范疇。古代中醫文獻也不乏對本病的論述,所涉及的病名也較多。最早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發于單側為“單蛾”、發于雙側為“雙蛾”;金代張子和曾在《儒門事親》中正式提出“乳蛾”之名,并認為本病主要病因為“熱邪”,“熱氣上行,搏結于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為乳蛾”。咽為胃系之所屬,足陽明胃經,從上齒中,出挾口環唇,沿咽喉入缺盆。足太陰脾經,循經咽喉連于舌根。可見咽喉疾患與脾胃關系密切。《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中記載“脾胃有熱,則熱氣上沖,致咽喉腫痛”。嶺南地區四季不太分明,氣候經常高溫潮濕,加上一些患者嗜食辛辣、肥甘厚膩,釀濕生熱,內蘊脾胃,循經上炎,灼傷經絡,致使氣凝血滯,灼腐肌膜,化膿成癰。因此,臨床上多見濕熱內蘊證型。祛濕除熱,恢復脾胃升清降濁之功,是治療的當務之急。
本次研究選用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減治療。其中甘露消毒丹是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所創,是治療濕溫時疫之主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化濁和利咽止痛的功效,針對邪在氣分,濕熱并重之證而設。方中茵陳性苦、辛,微寒,歸肝膽脾胃經,善清熱利濕退黃;黃芩苦寒,歸肺胃膽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歸胃、膀胱經,清熱收濕斂瘡。3藥共為君藥,正合濕熱并重之病機。濕性重濁、黏滯不爽,濕熱合邪,易阻滯氣機,故臣以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濁、宣暢氣機;熱毒上攻于喉,故佐以連翹疏風透熱、化濕;射干清熱利咽止痛;薄荷疏風清熱利咽;貝母化痰散結;木通導濕熱從小便出。本方可清熱于濕中、滲濕于熱下、濕化熱清,氣機暢利,則諸癥自除[8-10]。升降散出自清代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方中僵蠶化痰散結;蟬蛻疏風散熱,利咽散結;僵蠶味辛,蟬蛻質輕,皆有升浮之性,二者共升陽中之清陽;片姜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酒大黃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二者降陰中之濁陰。升清降濁,調達氣機,則雜氣流毒頓消。升降散不僅是溫病之總方,更是治郁熱之總方[11]。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兩方合用,共奏清熱化濕、散結利咽、宣暢氣機之用。現代多項實驗研究[12-16]表明,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均具有殺菌、抗炎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減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濕熱內蘊型)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西醫抗生素治療組,能縮短患者的退熱時間、改善咽痛癥狀及較快消除膿性分泌物,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