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鳳

許多乘坐公共汽車上班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等哪一路公共汽車,這路公共汽車偏偏就會姍姍來遲。這種埋怨的現象在經濟學里叫“損失厭惡”。
經濟學家提出過一項實驗來驗證損失厭惡。他們讓參與實驗的學生想象“得到100元”和“損失100元”這兩種情況,結果學生們得到100元所帶來的喜悅,遠不及損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因為購買彩票中獎賺了100元,然后因為掏錢包的時候不小心丟了100元,那么這一整天他還是郁悶的,因為丟了100元的打擊,比中獎賺了100元的高興來得深刻。
其實,等公共汽車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有等哪一路車哪路車就姍姍來遲的感覺,正是損失厭惡心理的很好驗證。事實上,公共汽車的計劃調度和實際運行,并不會特意和我們過不去。
明白是心理作用以后,我們可以進一步看看心理是怎樣發生這種作用的。假定平均每次乘坐公共汽車等待的時間是五分鐘,那么如果只有兩分鐘公共汽車就來了,這個比預期等候時間節省下來的三分鐘,會帶給我們快樂。所以,同樣的三分鐘時間,如果是作為“好運”的三分鐘,留給我們的記憶刻痕不那么深,相反,如果是作為倒霉的三分鐘,留給我們的記憶刻痕就比較深刻。好運總是記憶不深,霉運總是記憶深刻,積累起來,就表現出損失厭惡的心理。
損失厭惡心理還廣泛地出現在我們日常消費的情景下。比如,當我們想去吃飯、喝酒或喝咖啡的時候,是不是總會不自覺地走進自己熟悉的老店呢?這其實也是損失厭惡心理形成的消費習慣。
那家餐廳之所以常去,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餐廳菜品味道不錯,價格公道,店里的氣氛很適宜就餐,服務員的態度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總之那家餐廳很不錯……如果去一家從沒去過的餐廳,也許味道會更好,但是也有可能味道很差,如果上菜速度很慢,服務不到位……誰都不想冒這個險吧?
人們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行事,不太想嘗試新事物,是因為內心“害怕失敗”。與“想獲得更多的收益”相比,人們“不想蒙受損失”的心情更加強烈。
所以,人們不太愿意“冒險”去嘗試新的餐廳,而會選擇比較“安全”的熟悉的老店。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