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淇
(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趙莊煤業,山西 長治 046600)
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巷道所處的環境也越來越差,圍巖變形量也更加嚴重,返修次數不斷增加,能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關系到煤礦的安全生產。基于現有研究,結合趙莊煤業13102 巷工程背景,總結分析了巷道的破壞原因,提出了適用于控制巷道圍巖的二次注漿支護方案,給出了最佳注漿支護參數,以期為同類復用巷道圍巖控制問題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
趙莊煤業13102 巷為1310 工作面回風順槽,全長約2750 m,為1310 和1311 兩個工作面服務。目前1309 工作面臨近回采完畢,1310 工作面準備接替,1311 正在布置回采巷道。13101 巷與13102巷之間保護煤柱凈寬50 m。計劃在13102 巷進行全長注漿加固,維護該復用巷道,以滿足1311 工作面的復用。
頂底板巖性見表1。

表1 頂底板巖性表
13102 巷為矩形斷面,尺寸為5.0 m×4.5 m,沿頂掘進,留有底煤。巷道掘進后原支護方式采用錨網梁支護,巷道錨桿錨索布置圖如圖1。頂板支護:頂角錨索距幫300 mm,每排5 根錨索,錨索為Ф22 mm、長6400 mm 的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錨索。兩幫支護:錨桿為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排距1200 mm,間距950 mm,最頂、底部兩根錨桿分別距頂、底板300 mm、400 mm。每排每幫5 根錨桿,幫部上角錨桿與水平方向成10°偏角,其余4 根均與巷幫垂直;錨索每幫每排2 根,排距2.4 m,錨索間距2.2 m。

圖1 巷道原支護布置圖
在錨網梁支護方案下,巷道圍巖移近量變大,頂板冒頂,煤壁向巷道內崩落。在工作面回采超過40 m 后,前方巷道斷面收縮量進一步增大,圍巖更加破碎,錨桿、錨索失效比較嚴重,頂板錨桿失效量超過一半,部分錨索失效,兩幫錨桿失效數量接近一半。頂板大幅下沉,兩幫嚴重變形,圍巖整體失穩,已經難以滿足13102 工作面回采期間巷道正常使用,需要對其進行多次返修,嚴重影響了工作面的正常回采進度。
根據現場統計,在現有支護方案條件下,巷道變形嚴重區域的巷道頂板位移量超過700 mm,巷道兩幫圍巖變形量超過600 mm,兩幫劇烈變形區和穩定區的變形量占總變形量的80%以上。劇烈變形區形變大的根本原因是一次支護強度不足,而穩定區是由圍巖破壞深度加深引起的,錨桿、錨索失去作用,圍巖承載能力大幅降低。
因此,采用二次注漿的支護方案加固圍堰,一次注漿用于提高一次支護強度,控制劇烈影響區巷道變形量和破壞深度,在穩定區及時進行二次注漿,提高圍巖的殘余承載能力,使圍巖達到穩定狀態。
復用巷道理論最佳注漿時機是工作面后方0~150 m 范圍,即巷道初始變形區。初始變形區內巷道圍巖發生松動,裂隙貫通,可注性提高,注漿效果好。理論最佳錨索補強時機是越早越好,在煤體內裂隙尚不發育、完整性仍較高時,錨索錨固力最有可能達到要求,后期隨著巷道變形增大,破壞深度增加,錨索錨固力快速降低。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超前工作面提前補打幫部錨索,錨固力多數不達標,必須采用注漿后幫部錨索補強。注漿是為了給錨索提供更好的受力環境,實施超前注漿、錨索補強,均必須超過工作面前方150 m 以外。
3.1.1 注漿范圍
巷道全長,煤柱一側和工作面一側。
3.1.2 鉆孔布置
采用4 m、10 m 兩個孔深進行注漿,4 m 孔用于封幫。
4 m 孔布置:淺孔每排4 個鉆孔,4 個鉆孔在一條直線上。第1 鉆孔距離頂板0.8 m,孔深4 m,仰角10°;第2 個鉆孔距離第1 個鉆孔1.1 m,孔深4 m,仰角0°;第3 個鉆孔距離第2 個鉆孔1.1 m,孔深4 m,仰角0°;第4 個鉆孔距離第3 個鉆孔1.1 m,孔深4 m,仰角0°;中部鉆孔距離底板2.5 m,孔深4 m,仰角0°,孔徑均為42 mm。鉆孔排距2 m。4m 淺孔布置平面圖如圖2。

圖2 4 m 淺孔布置平面圖
10 m 孔布置:孔深10 m,孔徑42 mm,每排2個鉆孔,孔間距2 m,上排鉆孔距頂板1.5 m,仰角5°,下排鉆孔距頂板3.0 m,仰角0°。10m 孔布置平面圖如圖3。

圖3 10m 孔布置平面圖
3.1.3 注漿管安裝、封孔
外部采用1 根DN20 鋼管,2 m,內部采用PE 管。封孔長度:4 m 孔封孔長度0.5~1 m,10 m 孔封孔長度1~2 m。
3.1.4 注漿材料
4 m 孔使用聯邦加固1 號(雙液)注漿材料,使用水灰比0.8:1~1:1。10 m 孔采用聯邦加固1 號(單液)注漿材料,使用水灰比0.6~0.8:1。該注漿材料具有快凝、早強、高滲透性、結石率高等特性,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凝結時間和膠結強度。不同水灰比條件下凈漿固結強度見表2。

表2 聯邦加固Ⅰ號雙液材料抗壓強度對比(MPa)
3.1.5 注漿參數
注漿壓力:4 m 淺孔注漿終止壓力6~8 MPa,10 m 孔試驗15 MPa 壓力下注漿情況,如可行按照終止壓力15 MPa 執行,如不可行,注漿終止壓力應不小于10 MPa。
注漿范圍:巷道全長,僅煤柱一側。
注漿時機:1310 工作面后方600~800 m 范圍,跟隨工作面回采進行。
鉆孔布置:鉆孔上下排布置,上排孔距頂板為1.5 m,仰角5°,孔深8 m;下排孔開孔高度距頂板3.0 m,仰角0°,孔徑均為42 mm。鉆孔排距2 m。二次注漿8 m 鉆孔布置圖如圖4。

圖4 二次注漿8 m 鉆孔布置圖
注漿材料和注漿參數:二次注漿10 m 孔采用聯邦加固1 號(雙液)注漿材料,水灰比0.8:1。注漿終止壓力不小于8 MPa。注漿過程中應注意壓力不可過大,如煤幫出現異常,應減小注漿壓力。
對13102 復用巷道注漿完畢后,布置12 個位移測點,并持續觀測測點,每7 d 觀測一次,變化速度大于5 mm/d 時,每3 d 觀測一次。分析巷道變形量和變形速度,得到注漿加固后圍巖變形曲線和變形速率曲線如圖5。

圖5 圍巖變形情況
由圖可知,對巷道注漿加固后,巷道總變形量為:頂板下沉量小于400 mm,兩幫移近量少于350 mm,滿足使用需求。相對于原支護方案的頂板和兩幫的位移量700 mm、600 mm,分別減少了43.9%、41.7%。由變形曲線可知,距離工作面越近,變形量越大,在距工作面超過40 m 時,巷道圍巖變形量的速率急劇減緩。通過二次注漿提高了圍巖的整體強度,改善了巷道圍巖的力學性能,為錨桿提供了強有力的著力基礎,有效控制了巷道圍巖的位移量,支護效果良好。
(1)在錨網梁支護方案下,當本工作面回采時,復用巷道受回采動壓的影響,礦壓顯現劇烈,表現為巷道圍巖移近量變大,頂板冒頂,煤壁向巷道內崩落。
(2)對復用巷道進行二次注漿,一次注漿的目的是提高一次支護強度,減小劇烈影響區巷道變形量和破壞深度,在穩定區及時進行二次注漿,提高殘余承載能力,使圍巖進入穩定狀態。
(3)通過工程實踐可知,優化方案提高了圍巖的整體強度,改善了巷道圍巖的力學性能,有效控制了巷道圍巖的位移量,滿足了工作面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