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飛

發展全域旅游,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抓手。近年來,江蘇省常熟市立足“大眾旅游”這個時代背景,深挖資源稟賦,注重環境優化,加強多業融合,著力營造“處處是風景、行行加旅游、時時可游玩”的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了一條經濟發達地區全域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常熟市先后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江蘇省全域旅游示范區。201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數2378萬人次,旅游收入407億元。2020年1—9月,全市共接待游客884萬人次,旅游收入164億元。
一、堅持“軟硬”結合,優化全域旅游發展環境
立足游客體驗和全域旅游發展需求,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著力打造全域旅游發展的良好環境。
持續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將全域旅游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立全域旅游工作領導小組,打造條塊協同、部門協作、政企聯動的工作格局。出臺《常熟市全域旅游發展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綱領性文件,將全市1276平方公里作為一個開放式“大景區”來規劃打造,創成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個、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組建文旅發展公司統籌旅游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旅游綜合開發,近三年安排涉旅財政資金20.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70多億元。健全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旅游巡回法庭等綜合協調機構,設立旅游質量監督、綜合執法、安全管理等多支專業隊伍,導入第三方咨詢和監督服務,有效地維護旅游秩序和安全。
持續推進“硬”設施建設。打造景區與客運樞紐無縫換乘交通體系,相繼建成滬蘇通鐵路、三環高架、昆承高架、通港路高架等重點工程,開通往來周邊重點城市和交通樞紐的定制班車以及三條旅游公交專線。著力打造城市慢行系統,投放公共自行車1.2萬輛,日均使用2萬多次;投放共享助力自行車4562輛,日均使用5600余次;建成步道328公里,虞山生態步道被評為全省最美跑步線路。推進“旅游廁所革命”,新改建旅游廁所155座,建成推廣智慧廁所APP應用,有效解決如廁難題。加快停車場及配套設施規劃建設,A級景區擁有停車位4923個,基本滿足停車需求。構建“星級酒店+品牌快捷酒店+精品民宿”的多元化接待體系,其中五星級賓館4家。為滿足游客多樣化住宿需求,常熟正在推進龍騰琴湖希爾頓、波司登凱悅、塔亞普拉等一批高端酒店建設。
持續實施“軟”環境優化。推進江蘇省首個文旅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建成智慧旅游指揮中心和三級旅游咨詢服務體系,開通旅游總入口、智慧旅游“碼上游”等平臺,實現“一機游常熟”。倡導“處處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常態長效創建,強化市民的旅游參與意識、旅游形象意識、旅游義務意識,常態化組織導游服務、秩序維護、文明旅游等志愿服務活動。
二、堅持時空聚合,挖掘全域旅游資源潛能
為深入挖掘現有旅游資源潛能,常熟以時間、空間為軸線,開發美食、美景等各類特色主題,串點成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有效地提升了全域旅游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打造“四季交融”旅游格局。以節為媒、以食為介,培育“花俏江南、春來常熟”“狀元故里,夏研常熟”“吳韻琴川、秋享常熟”“祈福虞城、年味常熟”的四季游精品。春天有江南花朝會,觀賞虞城櫻花、尚湖牡丹,品嘗虞山春茶;夏天舉辦常熟狀元文化節、沙家浜研學夏令營,品嘗寶巖楊梅、蔣巷葡萄;秋天組織常熟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節,品嘗陽澄湖大閘蟹;冬天到千年古剎興福寺聽新年鐘聲,元宵游方塔園,品嘗董浜羊湯、王四叫花雞,真正做到“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
打造“日夜聯動”旅游格局。著力打響“虞歌暢晚”夜經濟品牌,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搭建塔弄特色夜巷、古里星光夜市、虞山公園噴泉水秀等特色載體,聯動開放夜公園、打造小劇場、建設美食街,2020年“五一”期間,常熟市政府發放的2000萬元電子消費券,撬動消費比達1:14.12,夜間客流累計超20萬人次;國慶、中秋期間,推出虞山城墻夜花園、靈動碧溪第二屆文創夜市暨第四屆上鷂燈節、尚湖中秋國慶夜公園等時令活動,夜間客流量超5萬人次,A級景區接待游客26.9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82.1%、超出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打造“城鄉一體”旅游格局。積極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將虞山、尚湖、常熟古城串聯起來,打造“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度假區品牌,構建山湖濕地同城的全域旅游核心區。創新開展“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的“五化同步”千村美居工程,對全市4000個自然村落實施全貌優化,因地制宜地打造“農耕漁事妙趣橫生、田園村舍相映成趣”的江南水鄉景觀,大力開發農業科普、觀光和休閑融合的旅游項目。目前已形成蔣巷村、銅官山、長江沿線多彩江景、南湖粉黛亂子草海洋等鄉村“網紅打卡地”,其中蔣巷村獲評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榮譽稱號,蔣巷村—古里知旅街區線路被評為50條江蘇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之一,“鄉愁經濟”展現出蓬勃生命力。
三、堅持業態融合,豐富全域旅游發展內涵
近年來,常熟堅持以“旅游+”“+旅游”為指導,促進旅游與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全域旅游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高質量發展。
推動“工業+旅游”。常熟工業門類齊全、知名品牌多,通過深度挖掘“蘇作”工匠精神,講好常熟工業故事,常熟工業游成為全省標桿。打造汽車、時尚服飾、蘇作紅木等五大旅游產業集聚區,涌現出波司登、隆力奇等“以工輔旅、以工促旅”工業旅游示范點,隆力奇養生小鎮獲評江蘇唯一“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全國最大服裝專業市場常熟服裝城2019年市場交易額超1600億元,2020年國慶、中秋假期客流量超過40萬人次。
推動“文化+旅游”。作為吳文化發祥地之一,常熟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虞山派古琴藝術、吳歌(白茆山歌)2個。常熟注重把優秀文化資源作為提升全域旅游內涵和品質的重要支撐,加大保護和傳承力度,打造具有吳風古韻的美麗畫卷。修復常熟文廟、翁同龢故居等文化遺跡,實施南門壇上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和唐市等古鎮保護性開發,盤活歷史建筑、老舊廠房等各類存量資源,打造虞山琴派、虞山印派、虞山畫派、虞山詩派等非遺文化體驗和文化創意空間,推進古城活化和文旅融合產業化進程;與華僑城、招商蛇口等龍頭企業合作,高標準打造時光小鎮、琴湖小鎮、云裳小鎮等項目,構建紅色文化、時尚創意文化與江南文化交融的全域旅游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