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本期介紹的傳統節日,和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密切相關。
相信很多讀者一看到這題目,隨口就能背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但詩中深層次的內容,也許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得出了。
詩中描述的是遠離故鄉的詩人在佳節時思念家人的情感。那么,詩中的“佳節”具體是什么節日呢?答案就藏在題目中:九月九日,也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記得在介紹“七夕節”時,我們就曾說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一個特點,很多都是月日相同的日子,“重陽節”也不例外,其中的“重”字就是重復的意思,表示這個節日中有兩個“九”。大家可能會問了:那為什么不說“重九節”,卻說“重陽節”呢?這就涉及中國古代奇妙的文化思想了。
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世間萬物被劃分為陰陽兩部分。比如,人的性別可以分為男女,按照陰陽思想,男屬“陽”,女屬“陰”。同樣,數字也分陰陽,其中奇數一、三、五、七、九屬于“陽數”,偶數二、四、六、八屬于“陰數”。九月初九,因為有兩個“陽數”,因此就被稱為“重陽”。
一般節日都會有一些慶祝活動,那“重陽節”的慶祝活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去詩中找找看。
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詩人在遙想家人在這一天的活動——登高和插茱萸。登高是爬山,那插茱萸是什么呢?“茱萸”這兩個字里都有“艸”,所以很明顯,它是一種植物。這種植物具有驅蟲、消毒的功效。
為什么在“重陽節”這天要爬山、佩戴茱萸呢?據古書記載,漢代有位仙長叫費長房,他告訴自己的弟子,農歷九月初九這天會有瘟疫降臨,囑咐弟子帶領家人和鄉鄰佩戴好茱萸,到山上躲避。從此,民間在九月初九這一天便有了登高、佩戴茱萸的活動。
由于農歷九月恰好是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慢慢地,賞菊也成為了“重陽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唐朝末年,有一位農民起義軍領袖,名叫黃巢。他寫過一首《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中后兩句講的就是金秋時節,金黃色的菊花盛開,香氣濃郁、無比壯觀的場面。而且,詩中還點明了時間——秋天的“九月八”。事實上,這里的“九月八”指的就是九月初九。那為什么要改成“八”呢?那是因為詩歌要講究押韻。在這首詩里,“八”和“殺”“甲”都是押韻的。因此,通過這首唐詩我們也可以推測出,在唐朝就有了重陽賞菊的習俗。
后來,“重陽節”又成為了“老年節”,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九”這個數字是最大的個位數和最大的“陽數”,而且發音和“久”一樣,因此人們便賦予了它“多”和“長久”的意思。你看,在很多成語中都有“九”字。比如,“九牛一毛”,這里的“九牛”就代指非常多的牛,“九牛一毛”是說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為什么要經歷八十一難?這個“八十一”是怎么來的?背一下乘法口訣表就能知道,九九八十一,是九和九相乘而得,一個九就已經代表多了,那九個九就是多到了極致,所以這八十一難也可以理解為非常多的磨難。
“九”在漢語中經常代表極致。比如我們頭頂的最高處是“九重天”,腳底下最深處是“九泉”。極致,代表著最高,所以古代的皇帝最喜歡用“九”。在早期社會,不同地位、等級的人,吃飯用的食器“鼎”的數量也不同。周天子地位最高,所以他的鼎就是九個,比他地位低一點的諸侯是七個。以此類推,最低等的士就只有一個鼎了。如果我們現在去故宮游玩,可以看到很多與“九”相關的元素,比如赫赫有名的九龍壁,還有大門上的門釘,縱橫都是九個,稱為“九路釘”。
中國人在這樣的數字文化熏陶中,自然會將“九”蘊含的美好祝福送給老人,希望他們的年歲越高越好,長壽到極致。“重陽節”也正是這樣從最初的“避難日”慢慢演變成了一個充滿愛心的節日,一個體現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