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麗
摘 要:智慧校園建設是院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技術的驅動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智慧校園平臺應當具備優秀的開放拓展能力與良好的應用服務能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有機結合,構建氣象智慧校園,發揮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作用,為學校管理、家校溝通等提供科學、精細、及時、可靠的氣象預警信息及科普信息,不斷提升校園氣象科普意識與防災減災水平。文章對氣象智慧校園建設進行分析探究,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智慧校園;建設
0 引言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深入推進,許多院校已經開始建設并使用智慧校園,對智慧校園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1]。氣象災害是一種發生頻繁、影響廣泛的自然災害,學校強化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可推動平安校園的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氣象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助力,在此背景下,相關人員應積極解決建設氣象智慧校園時所遇到的難題,以促進校園的長遠發展。
1 氣象智慧校園的基本概述
1.1 智慧校園的概念
從本質上而言,智慧校園是指一種經過改進的校園工作系統,將信息技術當作核心部門連接多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一體化操作[2]。智慧校園是實現校園信息化環境的重要基礎建設,其核心技術為物聯網核心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智慧校園的特征大致可分為以下3點:一是智慧校園系統可開展個性定制型服務,即能夠同時為師生提供互動性、多樣性的服務;二是可借助信息技術完成高效合作,相關部門與教育工作者可通過智慧校園更好地進行工作交流;三是智慧校園具有感知特征,可不受時間的桎梏同外部交流,為校園提供較為專業的信息資源[3]。
1.2 氣象智慧校園的創新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深遠且廣泛的影響,推進了社會各行業的發展與變革,包括教育行業。互聯網不僅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是傳統科學知識傳播的關鍵途徑。建設氣象智慧校園,構建“互聯網+科普”服務新模式,引導師生、家長與學校廣泛參與,可加強氣象和校園的有機融合。建設氣象智慧校園的作用主要可概括為以下3方面:第一,按照不同的季節天氣特點,推送氣象科普“套餐”。第二,向家長與教師手機端推送學校就近區域自動氣象站實況信息,包括氣溫、風向風速、降水量、能見度等,以便于學校合理調整課堂教學,家長和學生合理安排生活。第三,完善以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一旦遇到災害性天氣,借助氣象智慧校園向校方及家長推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使其提前防范,更好地應對氣象災害,有效確保學生的安全。
2 氣象智慧校園的現狀
在2016年,浙江省委部署推進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全社會響應機制建設,黃巖區氣象局與區教育局積極進行探索實踐,堅持以人為本與保障學生安全的原則共建了應對氣象災害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現今,中國氣象局與中國氣象學會對校園氣象站在氣象科普中所起到的作用越發重視,對各地校園氣象站給予扶持。但許多校園在氣象科普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形式單一、時間與范圍有局限性等。氣象智慧校園能夠突破傳統氣象科普宣傳的局限性,將氣象災害預防作為主要科普內容,傳播應對氣象災害的相關知識,有利于調動師生及家長學習科普知識的積極性,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減災能力,取得一定的科普宣傳效果。當遇到災害性天氣時能夠及時向校方與家長推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建設氣象智慧校園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師生及家長對校園氣象科普宣傳內容和形式的接受與理解能力,盡可能提升其實用性、普遍性、參與性及互動性,讓氣象科普內容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當前,氣象智慧校園的建設范圍已經涵蓋黃巖10個鄉鎮街道15所學校,并且正在不斷拓展。
3 建設氣象智慧校園的基礎
3.1 實踐探索初具規模
為響應浙江省的相關政策,黃巖區氣象局與區教育局對氣象智慧校園開展了實踐探索,憑借著技術與知識方面的優勢,氣象智慧校園的建設如今已經頗具規模,建設范圍包含黃巖15所學校,受到了許多師生及家長的重視。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改進與相關理念的越發成熟,氣象智慧校園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在持續進行。一些學者認為智慧校園是以為師生提供智能化服務為理念,支持開放教育教學環境與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的觀點。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智慧校園具體包括環境的全面感知、服務的個性化、信息的實時傳遞、數據的全面支撐、學習環境的開放與多維、資源的整合和集約利用。研究人員強調,在建設智慧校園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設計其架構,同時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3.2 政策支持日益完善
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校園建設,此項政策也是建設智慧校園的基礎政策。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早已被納入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在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表示“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智慧校園,探索未來教育新模式”。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與《智慧校園總體框架》相繼提出,智慧校園建設的政策依據更為明確具體,隨后各省市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對智慧校園的建設予以支持和規范。
4 促進氣象智慧校園建設的策略
4.1 掌握氣象智慧校園建設的方向
建設氣象智慧校園需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同時還需得到技術層面的支持,僅僅依靠學校自身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雖然當前一些學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方面已初顯成果,但是信息的應用率并不高,需要加以改進。學校在建設氣象智慧校園時,要結合各方面因素把握好建設思路,思索建設重點與注意事項。氣象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升級所得的成果,通過更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式為師生及家長提供氣象服務。氣象智慧校園的發展方向應當突破數字校園時期的局限性,充分借助互聯網實現校園信息的綜合利用,從而為師生提供優質的氣象信息服務,達到建設氣象智慧校園的目標。
4.2 構建專業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校想要建設氣象智慧校園,應當從技術層面著手,改變系統應用被限制于桌面的狀態,創建涵蓋智能應用、信息互通等動能為一體的專業信息服務平臺,改變校園內信息分散的狀態,可有效提高數據信息的交互率與利用率,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步伐。學校可構建專業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其中嵌入氣象實況信息及預警信息,進行氣象科普“套餐”式推送,進而構建氣象智慧校園。
4.3 實現全覆蓋的網絡環境
建設氣象智慧校園時,實現網絡全覆蓋是其基礎條件,有線同無線結合的校園網絡覆蓋是一種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網絡架構,具有擴展性好、網絡結構靈活等優勢。在實現全覆蓋的網絡環境之后,學校還可構建共享的、完備的數據庫,將相對獨立的數據系統連接為有機整體,從而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管理人員能夠借助統一的數據庫平臺整理提取共享數據資源,進行數據管理,實現辦公自動化。
5 結語
氣象災害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對于黃巖此類氣象災害較多的地區而言,強化學校的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構建科學可行的運行機制,能夠極大程度提升學校的應急管理能力與水平,減少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傷。學校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是提升全面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長期的科普任務。建設氣象智慧校園平臺,可及時向師生推送氣象科普知識,更多程度引發師生對氣候異常問題的關注,促使師生掌握更多的應對和防御氣象災害措施,提高其防災減災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智涌,張修陽,劉明錦,等.智慧校園推動智慧水利建設的探索與研究—以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四川水利,2020(6):149-153,156.
[2]江朝兵,朱子卿.基于任務流程構建智慧校園質量管控平臺的探索—以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智慧校園建設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60-62.
[3]宋偉國,虞振峰,陳誠.基于微服務架構的智慧校園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實踐與研究—以疫情期間校外人員入校備案流程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20(33):20-22.(編輯 王雪芬)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smart campus
Liu Hail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uangyan District, Taizhou 318020,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iven by new technologies, it has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Smart campus platform should have excellent open expansion ability and good application service ability.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echnologies, it should build a meteorological smart campu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and provide scientific, precise, timely and reliable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and popular science information for school management and home school communication. The awarenes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smart campu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workers.
Key words:meteorology;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