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楠
一場名為“臺美供應鏈合作前景座談會”的視頻會議上周五低調登場。該會議是“臺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機制下的第一場供應鏈座談會,臺方由經濟部門負責人王美花帶隊,島內半導體行業協會、龍頭大廠(如臺積電)多人參加;美政府代表有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商務部代理副助理部長,另包括美半導體協會及高通、康寧等重要企業多名業者。臺當局對會議內容嚴格保密,僅由王美花會后對外簡要說明。在王描述下,這一會議完全符合雙方需求,未來臺美經濟制度化合作前景光明。
但事實上,深入了解近期臺美勾連的一系列動作,就能嗅到經濟合作幌子下濃濃的“反中”政治意味。首先,“臺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本身就是美牽制中國大陸政策的產物,也是美對臺“口惠而實不至”的最新體現。
蔡當局上臺執政后,堅定推動“漸進式臺獨”路線,意圖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融入美主導的國際產業鏈,一直強烈期待能與美推動經貿談判、簽署高水平經濟合作協議(FTA)。但美始終“只要不給”,在含瘦肉精美豬牛進口解禁等核心問題上一寸不讓,“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被長期擱置。去年8月,蔡當局頂著巨大的反對聲浪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牛進口,但美貿易談判辦公室仍以諸多貿易障礙并未解決等理由拒絕重啟經貿談判,只由美國務院拋出一個“經濟繁榮伙伴對話”進行“作秀”。雖然雙方簽署了包含九項內容的“合作備忘錄”,臺卻幾乎沒有獲得任何看得見的好處,被島內媒體譏諷為“花樣變換的俄羅斯套娃,根本無法幫助臺擺脫經濟邊緣化困境”,只換回了“協助美國打擊、圍堵中國大陸”的任務。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合作備忘錄”中提出雙方增進“投資審查工作上的交流與合作”,島內產業界直接質疑“未來企業投資要經過美國同意嗎”,臺媒痛批“不要淪為經濟殖民地”。
美拜登政府執政后,愿意在“經濟繁榮伙伴對話”機制下召開供應鏈座談會,顯示其已經有選擇接受特朗普留下的對華涉臺政治遺產。結合近期被拜登政府提名為商務部長的美官員明確拒絕將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移出限制名單等消息,我們已經能感受到高科技領域仍將是中美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或許拜登政府不會如特朗普祭出嚴重自傷的極限施壓、“全面脫鉤”舉措,但極有可能在局部關鍵領域采取“小院高墻”策略,大力圍堵、壓制我關鍵產業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美拉臺入伙、共同強化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對我針對性極強。如果未來中美博弈升級甚至激化,臺灣難免波及,這將是其難以承受之重。
其次,美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直接伸出黑手、攪亂市場,臺試圖“挾洋自重”、“倚美謀獨”不僅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可能失去更多。特朗普政府對華為下達禁令,卻允許英特爾等美企向華為供貨,已經被外界批評為“把行政禁令作為特殊產業政策使用”,根本目的只在于強化美對核心高科技產業主導權。近期全球車用半導體缺貨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除因汽車行業自身錯估市場景氣、備貨不足,美悍然對華制裁、擾亂國際半導體市場供需關系也是重要原因。日媒則通過回顧日本半導體產業被美打壓的慘痛歷史,點明每次打破產業平衡、主動挑起事端的都是美國,指出當下美國已對臺半導體代工能力的強大(如臺積電一枝獨秀)極為焦慮,未來必然會以安全保障為由促臺相關企業進一步向美靠攏。由此看,臺當局急切強化與美勾連,嗅到了“與虎謀皮”的危險嗎?▲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