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璇
“鑰匙、手機都拿了,好家伙,差點忘帶耳機。”我收回正準備打開門的手,匆匆轉回身去取耳機。
不知不覺,耳機的地位已經被我提升到“出門必備”,而我自己也儼然患上了“耳機依賴癥”。
以前,我最喜歡的電子混音,其實是為了掩蓋班里的吵鬧聲,其余時間,我一般不會戴上耳機,更談不上對耳機的依賴,畢竟都說“耳機戴多了對聽力不好”。
但上大學以后,我選擇了長期與耳機為伴、與音樂為伍。
耳機總是了解我的當下所需,時間一長,我越發享受與耳機的默契合作。
有一回,我拜托舍友小菲幫我帶飯回宿舍,沒承想她剛離開一會,就又打開了宿舍的門。在我們詫異的目光中,她說:“沒事,我就是忘戴耳機了,不帶耳機出門我會死掉。”說完她重新關上門,只留下啼笑皆非的我們。
小菲性格靦腆內向,按照她對自己的評價,好像有中度社交恐懼癥,和陌生人待在一起時,她常常尷尬得只能低頭看手機。
后來,她在和我聊天時解釋道,她每次走在路上,都感覺有好多雙眼睛看著自己,眼神有的輕蔑、有的不懷好意,她知道這是自己心理壓力的作用,可怎么都克服不了。
但是,只要戴上耳機,她立刻會感覺自己前面有了一道無形的墻,阻隔掉了那些投來的眼光。
我能理解小菲的感受,不只是她,我有時也會過分在意別人的目光。但我后來慢慢明白,要想甩開這些“眼神”,我們能做的就是“跑起來”,讓擁有更強實力的自己打敗怯懦的內心。

不是所有依賴耳機的人,都為了獲得心理安慰,當朋友小誠對我說他也有耳機依賴癥時,我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高中時,他和我是同班同學,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聽到他“幾乎不聽音樂”時不可置信地心情。他說不只是他不聽,他父母也從來不在家放音樂聽。
我按捺住自己的震驚,問他耳機依賴癥是怎么一回事。他嘴角揚起一抹苦笑:“大學寢室六人間,總會有人在你想要休息的時候做著自己的事情,打游戲、洗衣服、來回開門,我睡眠從小就淺,一點響動就醒,所以從大一開始就戴耳機睡覺了。”
“戴著耳機睡覺不難受嗎?”我有點擔心地問他。
他很無奈地看了我一眼,“有辦法嗎?反正到現在大二已經完全能適應了,不戴耳機反而睡不著,甚至覺得戴著耳機睡覺就像住在單人間一樣。”說完,他還頗有些驕傲地向我介紹自己曾經用過的助眠耳機哪一款效果最佳。
當然,也有不少人將耳機視為自己專業包括以后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小嘉就是一例。小嘉是我認識的女孩子里為數不多的“電競女生”。平時在等公交、排隊或者休息時間,你幾乎都能發現她在戴著耳機看游戲直播。
“這種直播要么大家一起調大音量看,要么就戴著耳機看,一來它會比較咋呼,我怕吵到你們;二來我一個人看,戴著耳機調大音量比較有氛圍。”
不同于普通人“有耳機用就行”的思維,小嘉很注重耳機的各項參數。她會很認真地比較耳機的不同音質,有線耳機、藍牙耳機、耳麥,她有專門的一排掛鉤去放這些東西,什么時候戴哪一種耳機,她也會分好幾種情況。
當小嘉看見自己喜歡的電競選手,在直播時盯著攝像機慢慢戴上耳機的鏡頭時,她形容當時的感覺就像“看到了準備拔劍的騎士,電競比賽就像沒有硝煙的戰場。太酷了!”
作為計算機系的學生,小嘉希望自己能往游戲制作方面發展。在她看來,耳機是影響游戲體驗的重要一環,“平時耳機都不離身,我最好的朋友都沒有我和耳機待著的時間長吧。”小嘉開玩笑地說。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不論我們使用耳機的目的如何,為你帶去心靈的撫慰也好,隔絕外界的干擾也好,害怕打擾他人也好,失去的可能不只是自己與他人交流的機會,還有他人靠近自己的可能。或許,對待耳機,我們每個人都還需要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