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經過兩次推遲后,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同盟(簡稱“基民盟”)選出了新一任黨主席——德國人口和工業大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長阿明·拉舍特。
選舉經過了兩輪投票。首輪三位候選人無一過半,默茨和拉舍特進入第二輪,后者最終以521票對466票勝出。而在首輪,拉舍特比默茨還少5票。
拉舍特當選,讓歐盟內部很多人尤其是建制派長舒了一口氣。因為其是默克爾的堅定追隨者,即便在后者因難民政策在黨內備受壓力時,拉舍特依然忠心不改。他當選基民盟主席進而有望成為德國下一任總理,意味著德國現有的政策總體上會延續,而這是歐盟穩定的基石。
另一位候選人默茨則代表著基民盟內部的“不滿現狀者”和“造反派”。他與默克爾風格迥異,兩人的“過節”被媒體津津樂道——2002年,作為基民盟主席的默克爾試圖代表該黨競選總理,遭到默茨反對,不得不讓出機會。如果默茨出任基民盟主席,或許會執行一條“向右轉”的政策。

阿明·拉舍特。圖/人民視覺
基民盟主席選舉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按照常規,基民盟主席通常被推舉為該黨總理候選人,而作為德國議會的第一大黨,該黨的候選人也通常會成為德國總理。
但在當前的德國政局下,也不排除會出現例外。默克爾任德國總理長達16年,任基民盟黨主席18年,一方面培養了強大的支持力量,但同時也孕育了虎視眈眈的反對力量,包括基民盟內部的默茨、施潘。這些反對力量的民調遠高于拉舍特、來自其伙伴黨基社盟的澤德,也包括來自反對黨自民黨的林德納等。
這些反對力量對于強大的默克爾構不成致命威脅,但對拉舍特則不一定。
在最近的民調中,一方面默克爾的支持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拉舍特難孚眾望。這說明民眾對默克爾的好感,并沒有自動轉化為對拉舍特的支持。
基民盟和基社盟通常聯合推舉總理候選人,如果民意更高的澤德有意于此,則會平添兩黨協調的難度。
總理候選人還有一個考量的因素,即基民盟一旦在9月份的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組閣除了要聯合基社盟外,大概率還要聯合其他政黨,最有可能的是偏左的綠黨。而從對方能接受的角度看,相比拉舍特,更有朝氣的施潘或是更合適的人選。
默克爾在2018年10月宣布不再競選黨主席和下任總理后,當年12月,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卡倫鮑爾被選為黨主席。但她擺不平黨內實力派人物,最終因該黨在一次地方選舉中被指踩了不與右翼選擇黨合作的“紅線”,辭去黨主席職務,也放棄參選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