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提到這樣一個詞——“相由心生”,即一個人的面貌是一個人內心的反映,而我們也經常通過一個人的面貌,對一個人進行初步的評判。有人覺得相由心生是一種唯心主義,是一種膚淺的做法,我們注重的應該是一個人的內心。話雖如此,但我們確實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面貌特征來推斷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
正如法國大文學家雨果說的那樣:“人的面孔常常反映他的內心,內心形成的一些東西對他的神情儀態產生了影響,繼而面相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人們的面相往往也能體會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個樂觀、愛笑的人和一個經常唉聲嘆氣的人,兩個人的面貌特點會因為其內心的狀態不同而表現出截然相反的特征,一個人的面貌其實是相貌和心境結合的產物。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好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交往的因素,而產生好感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一個人的相貌。面容姣好、表情平靜自然、喜歡笑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通常都不會太差,人們在潛意識中是非常愿意同這類人打交道的。面部表情張揚、沉重、猙獰的人,會讓人覺得這類人非常難接觸,人們會不自覺地收起自己的交往之心。
研究人體語言的心理學家曾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做過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同高鼻梁的人打交道,要比同低鼻梁的人打交道困難得多。在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高鼻梁的人會有種天生的優越感,態度上也會表現得相對傲慢一些,這些表現都會影響人們的交往。因此,心理學家提醒人們在旅行的途中,碰到用手輕摸鼻子或者將鼻孔抬高對著你的人,一般情況下不要向他們尋求幫助,因為他們幫助你的可能性會非常小。
法國啟蒙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作家狄德羅在《繪畫論》中曾經這樣寫道:“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生活中善于觀察的人,總是能從對方的面部表情中判斷對方的想法和心情,人的情緒低落、哀傷的時候,雙眼空洞無神;高興或者厭惡時,嘴部動作就會有明顯的變化,高興時地哈哈大笑,厭惡時的嘴角一撇,都是非常清晰的內心態度表達;受到驚嚇或者憤怒時,眉頭的動作會將心中的這些情緒進行完美的詮釋,眉頭緊皺是憤怒、不滿的表征,眉毛上揚則是內心驚訝、興奮的一種表達。
通過一個人的面部特征,可以摸清一個人的心理變化,這樣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就會方便自己“對癥下藥”,從而于無處不在的心理博弈中占據先機。
“相由心生”這個典故發生在唐朝裴度的身上,出身河東裴氏家族的裴度年輕時并不風光,曾一度貧困潦倒。
有一次裴度外出遇見了一行禪師,一行禪師在看了裴度的面相之后,發現其嘴角縱紋延伸入口,因此告誡他:“恐怕你有橫死之禍。”隨后他便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自此便皈依修行。
日后裴度又遇見了一行禪師,一行禪師發現裴度的面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目光澄澈,于是便告訴裴度以后定能有所作為,官至宰相。
果然,裴度在唐德宗貞元五年考上進士,在唐憲宗時官至宰相。隨后裴度又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避禍。裴度依照一行禪師的意思行善、斷惡、耕耘心田,因此前后面相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最終做到了相隨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