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席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等產生重大影響。新冠大流行引發的全球經濟停擺、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巨幅動蕩,極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經濟危機。在此背景下,發達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凸顯當前全球發展治理的“西方中心主義”權力架構,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發展物資,特別是新冠疫苗方面的訴求被邊緣化、甚至被“消聲”,發展的脆弱性風險上升。
新冠疫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加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2020年4月就曾警告說,新興市場和衛生系統較弱的低收入國家“面臨著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貧民窟抗擊新冠病毒的可怕挑戰。”以呼吸機為例,500萬人的中非共和國只有3臺呼吸機;750萬人口的塞拉利昂只有1臺……在各國高價競購醫療物資的形勢下,本來就缺乏資金和渠道的發展中國家很難獲得必需的醫護裝備。由于高出生率以及防控政策和措施有限,發展中國家其實最需要新冠疫苗。以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陸為例,到目前為止,非洲各國一共預定了約9億劑疫苗。非洲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預測,非洲大陸至少需要15億劑疫苗,才能完成對60%人口的接種,而采購及設置分配體系可能需要100億美元。
當前世界上需求最迫切的公共產品就是新冠疫苗。然而輝瑞、莫德納和阿斯利康研發的疫苗有個共同之處就是數量太少。基于此,現有的疫苗針劑首先要滿足發達國家的需求,而發展中國家的疫苗需求則被選擇性忽視。非政府組織“人民疫苗聯盟”的報告顯示,只占全球人口總數14%的富裕國家買下了最有希望的疫苗的一半以上,非洲則排在等待隊伍的后面。《經濟學人》信息社預測,大多數非洲國家最早要到2022年4月才能拿到疫苗。
疫情下南北發展訴求的不平衡,直接衍生出全球發展治理的信任危機。一方面,疫苗和醫療設備的供應缺口導致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巨大失望情緒。肯尼亞衛生部長表示,在疫苗和藥物領域,肯尼亞以及非洲必須擺脫依賴他人的狀況,“在醫療衛生問題上信賴西方國家,這是愚蠢的。我們不愿總成為他人想到的最后一批。”盧旺達前衛生部長比納格瓦赫呼吁西方國家誠實些,不妨直說:“我的人民優先”。她強調:“可不要對我們撒謊說,我們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單邊主義導致發展中國家在治理、性別平等、社會公平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出的許多其他目標方面都已陷入停滯,死亡、極端貧困、衛生系統薄弱、斷壁殘垣的學校,疫情導致的系統性沖擊日益加劇,有可能至少抹去2015年以來取得的進展,并可能導致全球發展倒退30年。
在此背景下,“南南合作”被廣大發展中國家賦予更高的期待,卻被發達國家一些人打上了“政治標簽”。由于對疫苗等急需發展物資的訴求在發達國家主導的發展援助體系下得不到回應,一些非洲國家開始尋找其他選項。塞舌爾總統帶頭接種中國國藥集團生產的疫苗,幾內亞接種俄羅斯生產的“衛星-V”疫苗。肯尼亞也對中國疫苗有興趣,該國衛生部長透露,已分別與阿斯利康、輝瑞和中國國藥集團接洽。不過他指出,“問題在于,誰到底還有疫苗可賣呢?歐洲全都買走啦。”同時,即使輝瑞突然可以提供足夠的疫苗,也無法解決非洲的問題。因為這些疫苗不是為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它們必須深凍,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具備儲藏相關疫苗的基礎設施。而中國生產的滅活疫苗儲存在普通冰柜即可,非常方便,是最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實際發展情況的公共產品。然而發達國家從單邊主義和現實利益角度出發,將廣大發展中國家視為“中間地帶”,特別是將非洲視為“勢力范圍”,大搞疫苗民族主義,屢屢惡意解讀中非發展合作關系。他們歪曲中國正在乘歐美自顧不暇之機,進入非洲疫苗市場,從而達到控制非洲的目的。這種出于政治目的將公共產品打上狹隘利益標簽的行徑,在大疫面前顯得十分荒誕可笑。
當前新冠疫苗的稀缺性,導致西方一些國家在分配過程中撕下了二戰以來極力粉飾的道義遮羞布,將“權力半徑”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全球發展治理淪為權力的博弈場,也使得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切體會到“南南合作”的珍貴。而此時西方國家故伎重演,開動宣傳機器惡意解讀它國發展合作伙伴關系,將作為公共產品的疫苗打上民族主義標簽,必然失去人心。▲
(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