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紡圓桌論壇期間,主辦方特邀權威專家分別圍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時尚消費、環境保護、雙循環格局下的“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主題作了演講,并與參會嘉賓探討了行業經濟發展走勢、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應對措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智能與綠色制造技術與裝備發展趨勢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單忠德以“智能與綠色制造技術與裝備發展趨勢”為主題,從世界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狀況、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數字化智能化制造發展的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分享。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單忠德分析了面向2035的智能制造技術預見的25項關鍵技術,包括智能數控加工技術與裝備、離散型智能工廠、流程型智能工廠、個性化規模定制等。并提出,未來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動能,真正培育若干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紡織工業也是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需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綠色制造,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地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所研究員、國際美學協會總執委劉悅笛:現代時尚與美好生活
劉悅笛發表了題為“現代時尚與美好生活”的主題演講,釋疑如何講好美的故事。美好生活可從兩個維度解讀,即“美生活”和“好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礎,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的升華。好的生活無疑就是有“質量”的生活,美的生活則有更高的標準,因為它就是有“品質”的生活。生活美學就是要用美的生活去提升好的生活。
他介紹到,生活美學在中國才剛剛開始,是一場新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生活美學的核心訴求和最終目的是:讓人人都成為生活藝術家。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導溫宗國:新時期環境保護與行業責任
溫宗國就“新時期環境保護與行業責任”主題,從新時期發展背景、環境政策新動態、紡織行業新要求三個方向發表了演講。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引領全球各國的共同愿景,溫宗國分析了世界各國新興制造業調整轉型、后疫情時代的綠色復蘇案例和措施。并指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不斷提升。黨中央提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要求和新目標,紡織行業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有了新的要求,例如針對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的排放,提出了加強污染物管理與綜合治理等要求,針對廢舊紡織品的處理,提出了加強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要求。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魏鵬舉:時尚消費與文化產業新趨勢
魏鵬舉以“時尚消費與文化產業新趨勢”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介紹到,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創新是關鍵。除了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同樣重要。文化創新可讓紡織產業擁有更大的文化附加值和吸引力。
魏鵬舉梳理了新發展階段促消費的政策并提出,當下促進消費的三個著力點分別是:在線消費、在地消費和跨境消費。他指出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高質量是新發展階段文化產業的主題,優質內容供給是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文化與創新雙輪驅動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數字文化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實現高水平雙循環的重點。他總結道:數字文化產業可以帶動數字時尚消費的“雙循環”。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博士、國際發展合作部主任于佳:雙循環格局與“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
于佳以“雙循環格局與‘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為題分析到: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和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卻實現逆勢增長,證明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旺盛活力和面對變局的強大韌性。
從國內來看,在嚴峻的新冠疫情中,中國在短短兩個月內迅速復工,進一步展現了中國制造業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中國在5G、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新基建建設,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龍其是鄉村振興、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是留住外資并且繼續吸引外國企業的主要因素,“在中國,為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繼續投資和留在中國的核心戰略。
從國際來看,“一帶一路”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橋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資源稟賦各異,工業化水平不同,我們應繼續鼓勵國內制造企業與境外自由貿易區、產業集聚區、經貿合作區加強跨區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