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頂銅底玉鑲邊,綿甜爽口草爐餅”,這是對蘇北特產——上岡草爐餅最貼切的形容。
草爐餅以其獨特的生產工藝而深得人們的喜愛,特別是老一輩的上岡人更是對它喜愛有加。上岡草爐餅已被列入建湖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建湖上岡鎮,每天早晨徐記草爐餅店前總會排著長長的隊伍。小黑板上都是記的幾百個草爐餅這類“大訂單”。
徐記草爐餅五代傳承,徐師傅的胳膊上都是日積月累的燙傷,他每天凌晨2點就開始制作草爐餅。每次制作,先要用草將爐膛燒紅,烈火熊熊、炎熱逼人。眼看爐膛溫度已高,便用火叉撥灰,壓住火苗。徐師傅迅速抓起餅坯,兩只手左右開弓,一手拿著兩只餅坯,從爐膛的左右兩側,一直貼到頂端。轉眼之間,爐膛貼滿餅坯。然后再用火叉,撥開草灰,頓時火焰騰起,溫度陡升。不消片刻,餅坯漸漸鼓起,餅面開始焦黃。芝麻香味撲鼻而來。于是再用火叉撥灰,壓住火頭。徐師傅一手持鏟,一手執網,將滿爐燒餅鏟進網內。
草爐餅工藝講究的是“酵正、火正、堿正”,這樣制作出來的草爐餅才能具有“金頂、銅底、玉鑲邊”的效果。草爐餅的面粉用料一般都選擇精粉,用傳統的酵頭進行發酵,草爐餅的發酵是不用現代發酵劑的。面粉發酵時兌水也非常講究:一般是七成熱水、三成冷水。水溫低了餅會發硬,不往爐壁上粘,做出來的餅口感不綿;水溫高了,做出來的餅就會有膩味。面餅醒10分鐘后表面涂一層麥芽糖,再撒一層芝麻。
草爐餅的吃法很多。除了正常的現買現吃外,還有許多當地老百姓發明的花樣吃法。蘸油吃:在碗里倒入一些豆油和少許香油,加白糖,趁熱把餅蘸上油糖,味更香甜,喝上一口茶葉茶,可算得上是一種享受了;煮了吃:把餅晾成干,然后放在油鍋中炒一下,放水,燒透即可食,如再加2只雞蛋,做成蛋茶,營養健康;以餅入菜:百姓經常將其切塊,豆油煎一煎,入當地老鴨湯或雞湯燉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