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富,胡玉平,徐亞蘭
(1.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643002,2.邵陽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梧州學院產品設計專業主要是從事珠寶首飾設計的教育研究,針對首飾設計全面人才的培養,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其中,基于“寶石+”和“學科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就是一個典型。
所謂“寶石+”就是以“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為“軸心學科”,與服飾、數字媒體、視覺傳達等設計專業的全面交叉融合,以優化知識結構、更新知識體系、重構教學模式等途徑來完成學科融合與升級,其本質是傳統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學科知識的綜合化和立體化。通俗地說,“寶石+”就是“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各個傳統學科”,即:以產品設計為“中心”,引導其他學科、專業(方向)向產品設計滲透融合,在教學重難點、主要研究內容、知識呈現模式等方面作一系列改進,使多個學科在橫向進行交叉網織,孕育更多的增長點。
學科融合(FOS-Fusion of Subjects),即: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前提下,突破各學科之間的設置界限,彼此滲透,從而實現學科交叉。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獲得創新成果的有效途徑。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強調對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的關注,尤其是加強在交叉學科方面的重視力度”。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意見》中也指出要促進學科融合、學科交叉領域的發展。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學科交叉領域的投入和關注度都還有較大差距,遠不能滿足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的客觀需求。因此,加強交叉學科領域的建設,實現突破式發展成了當下許多高校的重要議題。其次,不同學科之間的專業交叉、知識融合是當今學科發展的主流方向,因為多個學科(專業)交叉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再則,隨著高等教育向前發展,學科分類越來越細,人員知識結構越來越單一,但是在具體研究中又需要多種學科資源融合交叉,需要多學科、專業、知識人才聯合攻關才能解決,因此,突破原有的學科(專業)界限,站在更高、更遠的視點,以更整體的視角來進行具體項目、科研的審視、規劃,才能使學科建設符合現代科技、行業的發展要求。
隨著首飾行業的發展,企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狹隘的產品設計(首飾設計)專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學生綜合素質的不足阻礙了他們的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市場空間的拓展。
本校產品設計(首飾設計)專業被評為“區一流專業”,也給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性便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提出了基于“寶石+”和“學科融合”的產品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以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增加學生和就業市場的粘合度。
19世紀,對于現代大學越來越精細的專業劃分,一些歐美學者認為這是對知識的嚴重割裂,不利于學科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于是提出通識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出既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又對其他學科知識有所掌握,且能融會貫通的“完全、完整”的復合型人才。如在19世紀60年代,一些藝術教育者在嘗試藝術教育中增設社會學、數學、機械、物理等自然科學的同時,又探索在科學技術領域推廣藝術審美的可行性,并最終確認技術與藝術融合是彌補當時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者們在進行跨專業教育探索時,又將其延伸到更為廣泛的維度。如:美國科學家普賴斯(D.Price)提出“大科學”概念,認為科研活動不是分散的、單獨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跨學科的集體性協作,并確定了多學科背景人才的核心地位。后來1997年布拉哈和邁蒙(Braha&Maimon),以及阿切爾(Archer)在1984年又在普賴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設計活動需與工程、科技等其他學科建立更廣泛聯系,突破專業界限,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2006年赫華德(Gardner.H)在《Multiple intelligence:the theory in practice(revised)》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當下設計創意多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的現象及其主要原因。
在設計教育領域,早期人們對學科融合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城市設計、工業設計兩個專業。如:1997年威爾士就是在進行城市空間設計實踐時,發現只有單一學科背景的學生往往不具備良好的解決特定復雜問題的能力,而擁有多學科背景的學生更能從不同角度進行立體思考,也常常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一點1999年在劍橋大學約翰·斯蒂爾(John Steele et al)等人的建筑設計教學中也得到了證明,他們發現在設計項目早期階段,跨學科協作能有效促成高質量的設計方案。在工業設計領域,學者們也很早關注到學科融合對創意方案生成的重要作用。歐洲高等教育專家們在2002年就指出產品創新設計需要學科交叉與融合教育。在2007年國際工業設計大會上,跨學科教育研究(學科融合)又一次成為工業設計的研究熱點。近年來隨著綠色設計、服務設計等交叉學科設計項目的開展,設計教育界對設計學科的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和具體。貝娜迪特·布萊爾(Blair)2012年在《彈性思維?跨學科課程是否有助于我們學生的未來》中就專門研究了設計類學科融合如何塑造未來設計師,及其設計思維。
在國內,基于“學科融合”的設計學科改革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袁熙旸教授2010年在《整合,以創新的名義——新世紀十年西方設計教育的一種走向,創意與設計》一文中詳細地梳理了近年歐美國家藝術設計教育跨學科教學和研究的新趨勢,并將工程、技術、商業等課程融入設計教學進行實踐分析,以此促進我國設計教育改革和發展。而鞏淼森2010年則以米蘭理工和麻省理工的實踐案例為依托,闡述跨學科融合對我國未來設計教育的促進作用。這與過偉敏2005年提出的我國設計教育的出路在于多學科融合的觀點一致。隨著教育改革深入,學科融合的相關研究進入到個案分析階段。如2020年張新宇、2011年吳屹分別以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美院為研究樣本,全面分析了學科融合背景下,產品設計人才培養,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效果;李軍2017年則對實驗性設計教學做了針對性的系統討論,而陳嘉在2007年則重點關注成員的多學科背景對團隊創新能力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國外眾多學者、教育家針對“學科融合”在宏觀和部分微觀層面都進行了長時間的、充分的研究和討論,但是這些研究在具體的學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別是在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領域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其一,國內外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等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但是對于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專業,基于“寶石+”和“學科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并沒有作系統的討論和探索。其二,“寶石+”的概念是我們學院新近提出,相關理論研究和運用實踐需要更系統、更深入的研究和闡述。
所謂“寶石+”和“學科融合”就是以優勢學科——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為軸心,引導其他學科向產品設計交叉滲透,或者讓產品設計突破學科界限,向其他學科延伸,實現多學科間橫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格局,即:讓學生在專注產品設計能力提高的同時,通過廣泛涉獵經濟、文化、考古、統計,甚至計算機等方面知識來培養其復合能力,在教學內容和形式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長點,因此,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進行相關研究:
1.基于“寶石+”產品設計學科融合的導入問題。在產品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在有限的四年學習中,學生不可能均衡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全能人才,必須對主體學科和周邊學科在投入精力上有所側重,保證學生基本的專業素養和學習能力,同時還要把握學科融合的導入時機和導入方法,以期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2.如何體現“寶石+”的主體地位同時,有效地實現“學科融合”,并引導其他學科向優勢學科交叉滲透。
3.如何建立基于“寶石+”的學科融合協同創新平臺,以及實踐“以問題、主題為導向”的綜合素質提升模式。
4.如何凝練學生“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專業能力和素質提升的方法及途徑,如創新思維的培養、表現技法的提高、企業實踐能力的增強等。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行業對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人才素質的需求早已突破了狹隘的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的范疇,而是需要設計師在具有堅實的“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同時兼具服裝服飾搭配,平面、動畫展示陳列,甚至包括化妝、發型設計等綜合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涉及服裝服飾設計、動畫設計、環藝設計、視覺傳達等相關學科和專業。如在3D打印技術全面運用到首飾制作后,首飾個性化定制興起,設計師的服務重點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傳統設計創意的提供者變成了設計創意的優化、完善者,即:設計師需要向客戶提供服裝搭配、化妝、發型設計等一系列的綜合的專業指導意見,使客戶的個性化創意既滿足他們的主觀需求,又符合他們的自身特色,這就需要能融合藝術設計學科各個專業的知識。這一點我在論文《3D打印對首飾個性化定制過程的重塑研究》(《包裝工程》2018[12])中有過專門論述。
當代,各行業都在進行縱向和橫向的立體發展,與周邊領域形成交錯的網狀結構,行業間沒有了確定的界限,因此,求“專”的傳統“I”型人才已不能滿足業內需求,而建立在“專”基礎上的復合“T”“X”型人才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T型人才:既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X型人才:熟練掌握兩門專業知識,且這些知識還具備明顯交叉點和結合部分)。誠然,過人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行業知識(I型人才)是學生在業內的立足之本,但在此基礎上,具有多知識結構和跨學科領域的整合能力(“X”“T”型人才)才是對社會人才的最新要求。羅伯特·斯科特和米歇爾·斯科特挑選了世界公認的藝術家和思想者為研究對象,發現其創造力并非天生,而主要源于多角度靈感刺激,且這些刺激多產生于專業、工作外的其他方面。因此,產品設計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強調基本藝術類專業知識基礎上,必須將珠寶首飾的全產業鏈知識都要嵌入該知識體系。如,1.材料方面:首飾材料的開發與加工;2.化學礦物方面:寶石的合成與鑒定;3.機械力學方面:首飾結構及受力;4.化學方面:電鍍及表面處理工藝等。這些知識都通過專門的課程講授(實踐操作)讓學生切實掌握,使我們培養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掌握首飾設計、制作、銷售等橫向知識,還要對與這些環節相關的縱向知識有所涉獵,甚至精通,為他們在將來專業工作中進行的創新奠定基礎。
以學科為核心的教學往往割裂了知識的交叉性,但以“問題、主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則可形成交叉融合的網狀結構,即: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吸引不同學科的人才參與,或者涉獵相關的學科知識來實現對問題的解決,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因此,構建“寶石+”協同創新平臺,實踐“以問題、主題為導向”的綜合素質提升模式,將協同創新作為多學科融合的核心舉措,并通過主題項目分享、跨學科設計項目討論、設計項目進校園、專業講座等形式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在項目管理方面,改變以“學科”為背景管理方式,建立以“問題”“主題”為管理形式,構成以“主題”為中心的縱橫交織網狀結構,以此打造以項目為載體的產品設計類學科融合創新平臺。
在人才培養的上游,讓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式的制定,并將企業的設計任務引入課堂,要求學生完成所有的設計方案和細節,并跟蹤、參與產品生產制作,突出學生設計工作的完整性,同時以企業的要求來考核學生學習過程和成績,并以此保障教學效果。
許多學校在產品設計教學中一直有遠離市場的問題,學生的設計一直停留在圖紙上,設計方案與市場脫節,學生也很難從案例成果中獲得喜悅和自信。因此,要改變學生的課程設計“實現性差”的普遍缺點,就要實現學生概念設計到商品的轉化,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在項目來源和評價標準上跟企業看齊,讓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自己,發現并彌補自己的差距,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隨著市場的發展,行業之間交叉銜接更多,I型專才知識構架不能滿足首飾行業網狀發展需求,因此,基于I型人才的復合型人才是行業的新需求。根據這一市場形勢,我們采取了多種策略進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其一,多軌并行,全方位挖掘“寶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潛力,融合多種資源進行立體化人才培養,①充分利用寶石文化博物館平臺,進行珠寶首飾的歷史、發展、文化、審美等文化培養,寶石開采、鑒定、切磨加工、鑲嵌等技能培養,以及對寶石的合成方法和前沿技術進行初步了解;②利用區級虛擬仿真平臺進行珠寶首飾的虛擬加工、制作仿真;③借區一流課程《流行飾品材料及工藝》建設契機,進行首飾制作工藝的重點培養,夯實專業核心技能。其二,以“學科融合”為突破口,精準發力培養高質量人才,我們專業實施了多種方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寶石琢磨大賽”、首飾設計大賽等專業競賽屢創新高,就業率一直名列學校前茅,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就業質量有所提升,這是基于學科融合的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直觀體現和有力佐證。其三,通過對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拓寬眼界,擺脫局限思維,改變了以往單一的“首飾設計師”就業路徑,在珠寶首飾行業縱向產業鏈和橫向服務企業上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可能,從事珠寶類企業廣告設計、珠寶采購、珠寶首飾電子商務等工作的畢業生越來越多。
總之,本文以市場對產品設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系統地分析了本次教學改革動因和研究現狀,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實質性剖析,對藝術設計學科內各專業融合和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融合分別進行了論述,提出了基于“寶石+”和“學科融合”產品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策略和方法,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滿足行業需求,緩解就業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