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瑋紅,莫錫乾,楊偉康,戴志勇,龔志清,蔭士安
(1.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廣東 廣州 511400;2.揚州方廣食品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100;3.湖南英氏營養食品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4.江西人之初營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昌 330200;5.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北京 100050)
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嬰幼兒輔食產品進入中國,促進了我國輔食產品的發展,輔食品種日新月異,產品品質穩定提高,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的激烈競爭局面[1-2]。通過深入分析我國嬰幼兒輔食行業面臨的問題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全面了解行業動態和未來發展趨勢,利用好我國嬰幼兒輔食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高我國嬰幼兒輔食產品的種類和質量。
根據我國統計局人口統計年鑒數據,盡管自2016年全面開放二孩政策以來,人口出生率雖然仍呈現下降的趨勢(見圖1),由于我國人口的基數龐大,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出生人口為1 200萬,2018年年末0~4歲嬰孩人口數高達8 219萬,占當年年末人口總數的5.89%。嬰幼兒群體對輔食的需求,預計將促使嬰幼兒輔食在未來5年內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注:引自中國統計局。圖1 2014—2019年我國人口出生率與人口總數Fig.1 Birth rate and total population from 2014 to 2019 in China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見圖2。

注:引自中國統計局。圖2 2014—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Fig.2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and growth rate for residents from 2014 to 2019 in China
基于巨量引擎和巨量算數的平臺數據,在2020Q1抖音和頭條母嬰類視頻和內容的搜索量中,“營養輔食”在抖音和頭條平臺的關注度陡增,從2019年Q4在抖音和頭條平臺各居排名(TOP)3和TOP4,到2020Q1高居TOP1和TOP2,見圖3。從用戶在資訊和視頻的主動搜索行為中,可以窺見消費者對市場上營養輔食品類的興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及對科學育兒關注度的提升,我國有著潛力極大的嬰幼兒輔食市場需求。

注:引自巨星算數,2020年5月。圖3 2020Q1頭條母嬰內容搜索量(藍色)和2020Q1抖音母嬰視頻搜索量(粉色)Fig.3 Searching volume from 2020Q1 Headline on maternal and child (blue) and from 2020Q1 Douyin video on maternal and child (pink)
中國消費者雖然較為傾向信任進口嬰幼兒輔食品牌,但隨著國產品牌產品的升級迭代和中高端化發展,將日益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擴散,國外品牌生產、進口均受到一定影響,國內消費者減少了海淘頻率,這為國產嬰幼兒輔食企業迅速搶占市場份額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國產嬰幼兒輔食品牌迎來了最佳的發展機遇,即“疫情倒逼國內輔食企業加速改革步伐”。
我國嬰幼兒輔食的研發和生產雖然起步較晚,但改革開放助推了我國嬰幼兒輔食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相關標準和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以及政府關于改善兒童營養狀況政策的出臺,我國嬰幼兒輔食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品種豐富,產品質量穩步提高,進入了快速良性發展時期。然而,與目前全球嬰幼兒奶粉市場空前繁榮相比,我國嬰幼兒輔食的研發與生產還處于產品品種比較單調、產業與市場銷售成熟度不高的狀態,市場銷售排名前列的還是以跨國公司的品牌為主,國內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1]。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嬰幼兒輔食標準逐漸趨于完善,先后頒布了《嬰幼兒谷基配方食品通則》《嬰幼兒罐裝食品通則》《嬰幼兒輔食營養補充品通則》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了配料、感官指標、營養素含量、安全指標和標簽標識等具體要求,填補了我國這個領域的空白,而且也為市場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監管提供了法規依據,對滿足我國嬰幼兒輔食巨大的市場需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3-5]。
然而,目前的標準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品的定位不清晰,不能涵蓋所有國際上使用多年的嬰幼兒輔食種類,有些國外普遍使用的某些普通食品原輔料國內還不能用于嬰幼兒輔食,與食品營養強化劑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銜接問題,香辛料的使用及標簽標識等問題[6]。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嬰幼兒輔食行業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研發、原輔料控制環節、生產和銷售及檢驗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需通過行業自律(企業風險“防”和“控”)為核心和“可溯源”為目標的質量控制體系及加強監管予以解決,保障行業健康有序地發展[7-8]。
2.3.1研發
研發質量與產品的配方設計、工藝優選、標簽設計和保質期密切相關。其目標是為了保證所生產的嬰幼兒輔食產品貨架期內營養成分穩定,需要充分結合考慮生產使用的原輔料、工藝過程的損失、成品檢驗等。然而,目前大多數國內生產嬰幼兒輔食企業的研發投入少、缺少研發人員、幾乎沒有研發成果儲備,主要還是以模仿為主,導致很多產品處于低水平的重復。
2.3.2原輔料
原輔料的質量控制效果將會直接影響終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嬰幼兒輔食生產企業對原輔料(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的來源等)控制不嚴,產品質量不合格(營養成分穩定性、真菌毒素和污染物等)的風險增加[7,9]。仍有個別生產企業特別是代加工生產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購買低價質量欠保障的原料,且驗收時并沒嚴格按照驗收標準執行,生產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出廠檢驗不嚴,易發生產品不合格等問題。
2.3.3生產
嬰幼兒輔食生產企業應按照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的要求完善生產工藝,對關鍵生產環節(如配料、殺菌濃縮、清場、預混、混合等)進行全程監控。目前很多中小企業的生產未做到全程自動化,風險隱患和全程追溯難以落實;這些生產企業還存在對研發工作不重視或不夠細致,跟蹤評價不到位,不了解原料營養素的本底值,工藝參數控制不精準,容易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出現產品不合格的問題。
2.3.4檢驗
按照我國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的要求,生產嬰幼兒輔食的生產企業均應具備相應的儀器設備、檢驗人員和檢驗能力。部分中小生產企業的檢驗設備能滿足國家相關產品標準檢驗要求,但配備的檢驗人員數量與技術水平仍有待提高,存在無法確保終產品質量穩定和檢驗結果合格的風險[7]。
2.3.5銷售
目前不論線上還是線下銷售環節,都存在個別銷售商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將未嚴格執行嬰幼兒輔食標準的普通食品,以嬰幼兒輔食的名義進行銷售。其中線上銷售環節主要通過宣傳圖片和文字進行誤導性宣傳,如嬰幼兒圖片、卡通形象及寶貝、寶寶等文字。母嬰店、商超等線下銷售環節,將普通食品和嬰幼兒輔食放置在同一或鄰近貨架,并通過銷售人員的誤導式宣傳,把普通食品作為嬰幼兒輔食銷售給消費者。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嬰幼兒家庭喂養方式、習慣與偏好使得我國工業化嬰幼兒輔食產品的消費經歷了漫長歷程。
2.4.1傳統觀念的影響
有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大多數家庭習慣于自己給嬰幼兒制作輔食,如菜汁、菜湯,蛋黃泥/蒸雞蛋羹、果蔬泥、肉泥,一些粥類、面片、面湯和小點心等,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的看護人選擇市售商品化輔食的偏好程度較低。雖然家庭制作輔食可降低消費成本,但是在食材選擇、加工、制作及營養成分強化量的掌控等方面多憑看護人的自己習慣與感覺,常缺乏科學依據,容易使喂養兒發生消化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腹瀉、偏食和挑食,以及多種微量營養素缺乏和營養不良等問題。
2.4.2對商品化輔食的認知度
關于嬰幼兒輔食這一小品類,不同城市的人群對這一品類的認知度有明顯差異。通常一二線大城市對于輔食食品的接受度較高,然而小城市卻仍然以家庭手工制作輔食為主。隨著人們對營養重要性認知度的提高,工業化生產嬰幼兒輔食的種類豐富、質量更好,將會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父母愿意選擇工業化生產的輔食。
2.4.3廣大農村市場有待開發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報告(2010—2013)》結果顯示,我國兒童,尤其是農村嬰幼兒營養不良發生率相對較高,與6月齡以后導入輔食的質量差或喂養方式不合理密切相關,因此我國農村市場亟待開發與拓展。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市場發展也迎來新的歷史時期,展現龐大的商機。然而,應該看到,嬰幼兒輔食產品在城市和農村市場的產品周期、營銷策略、戰略布局等都可能不盡相同。相關的輔食生產企業應考慮如何根據我國農村市場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市場拓展計劃,提早設計產品品種開發戰略。
嬰幼兒輔食品牌影響力的打造已成為國產品牌亟待跨越的難題。在整個國內渠道中,如亨氏、嘉寶等外資品牌仍占據主導地位,國產輔食品牌的認知度較低或較為片面,尚未形成強勢品牌。因此需要提高國產輔食品牌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急需出現品牌引領輔食行業新發展、新潮流。
最后,國家相關政策的積極引導,促進嬰幼兒輔食行業健康發展。輔食新政實行之后,提高了輔食行業的準入門檻,不論是工廠的生產許可證升級換代還是國家標準、法律法規,都更加嚴格,這對于企業的資金投入和技術實力是一個更為嚴格的考驗,也使輔食行業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大考驗,挑戰之中醞釀著機遇,如何在困境之中實現高增長、創造高突破是我國嬰幼兒輔食生產企業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期待我國嬰幼兒輔食市場一定會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不應只重視現在規模的增長,更應注重高質量、高端產品品牌的增長。
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之本,嬰幼兒輔食行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的不斷創新。隨著現代科學和生產技術的發展,結合營養學研究在行業內日益受到重視和普及,嬰幼兒輔食正朝著健康、營養、多元化等方向創新發展,以不斷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
3.1.1營養成分方面的創新
按GB 10769-2010的要求,嬰幼兒輔食需要具備基本的營養成分,如能量、蛋白、脂肪、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鈣、鐵、鋅和鈉等,因此,企業在營養成分方面開發的新產品,基本圍繞著GB 10769和GB 14880的可選擇營養成分,如維生素E、維生素C、葉酸、低聚半乳糖、DHA等,產品創新主要是針對營養功能來選擇一種或多種營養成分,如添加維生素C以促進鐵吸收,添加葉酸、DHA有助于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添加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有利于嬰幼兒的消化吸收功能。
然而,上述的產品研發和品質更新的重點集中在添加一種或多種可選擇性成分,然而這并不一定能反映產品的品質提升/創新。今后研發的重點應放在主要營養成分的構成與比例,以及生物利用率和營養素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3.1.2原料的多樣性
企業在原料的研發方面,更注重天然、健康、營養的搭配。嬰幼兒米粉產品在傳統的大米基礎上,科學搭配燕麥、玉米、黑米、小米等多種谷物或豆類雜糧,以及中國傳統膳食中的食材,如山藥、蓮子、銀耳等,特別為中國嬰兒設計的差異化定位,也更符合中國父母對營養需求的認知。
輔食的添加,也是嬰幼兒逐漸適應母乳以外的食物,是為了過渡到普通家庭餐飲做準備的過程。各種肉類果蔬豐富的搭配,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成分,也帶使食物具有不同的質地、口味。相對家庭制作的輔食,工業化的生產、管理和配方設計,不受原料、地域、季節的限制,為嬰幼兒輔食產品的生產帶來更為豐富、營養和安全的原料,是每個企業不斷開發產品的源泉。精心的原料配方設計,為家長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產品選擇,讓嬰幼兒接觸適應更多口味、質地和不同顏色的食物,避免成長過程中形成偏食的習慣。
嬰幼兒胃腸內淀粉酶較少,對淀粉類食品的消化能力較差,容易發生脹氣、腹瀉等消化不良的問題。將米粉適度酶解,可提升米粉產品的消化吸收性能,較傳統米粉具有黏度低、沖調性好、易于消化等優點,降低嬰兒食用后產生消化不適的可能,這類產品也是最近幾年國內企業熱衷研究開發的產品之一。
有機產品的開發,采用有機原料,遵循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有機嬰幼兒米粉、餅干、泡芙、果泥等輔食的快速發展,促使有機原輔料的需求日益增長。
3.2.1研發適合嬰幼兒生理/生長發育特點的輔食
嬰幼兒輔食適用月齡在6~36月齡(3歲),這個年齡段的嬰幼兒生長發育快速,生理變化明顯,應根據不同月齡嬰幼兒生理/生長發育特點賦予輔食產品更多的功能,一直是企業研究開發嬰幼兒輔食產品的目標。
在傳統米粉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雜糧,刻意創造出有嚼勁的質地,可以幫助培養嬰兒的咀嚼技能和吞咽功能及促進牙齒萌出。
各種零輔食,如嬰幼兒米餅、磨牙棒,有助于嬰兒收斂口水、牙齒萌出,鍛煉吞咽、咀嚼所涉及的肌肉和神經反射的協調性,設計成不同形狀的泡芙、餅干,可以鍛煉嬰幼兒抓握力、手眼口的動作協調性和培養自主進食的意識,有助于順利過渡到家庭膳食。
3.2.2嬰幼兒分階段喂養的創新
嬰幼兒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需求側重不同,企業應根據嬰幼兒營養、感知力和生理三方面的階段性需求作為產品研發設計的考量,將嬰幼兒生長期劃分為“1階能坐了、2階愛咬了、3階爬得溜、4階能獨站、5階走得穩”共5個階段,結合營養科學理論,研究設計適合相對應階段的配方產品,指導兒童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科學喂養,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根據嬰幼兒各生長階段吞咽咀嚼能力的不同,設計出顆粒面、碎碎面、線面、蝴蝶面,更好地適應不同階段嬰幼兒。
3.2.3質量安全保障提升的創新
質量安全的保障不只是生產過程的控制,而是從原料到餐桌全產業鏈的系統工程。生產嬰幼兒輔食的主要原料,如大米、果蔬、禽肉和水產等大多是食用農產品,農藥、飼料、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以及種植養殖業的土壤、水等環境因素,都直接影響到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存在帶入重金屬、農藥、獸藥激素超標的潛在風險[8]。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是嬰幼兒輔食生產的重要環節,隨著有機、綠色等高端嬰幼兒輔食產品需求的增長,生產企業已不滿足日常的原材料質量驗收的管理手段,小部分的企業已自建自控種植養殖基地,將單一的產品生產鏈延伸到農業種養殖業,如大米,從種子、種植環境、土壤、水就開始嚴格控制,建立良好的種植規范和管理體系,從源頭控制原料的質量安全。
產品的質量是在生產過程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與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密切相關,盡管國內大部分嬰幼兒輔食生產企業與國際品牌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可喜的是國內品牌的企業一直在加大投入,不斷改造、提升國產生產設備自動化和生產技術水平,推進工藝設備從半自動化向自動化和數字信息化進行升級改進,逐步實現工廠生產達到智能制造全自動化水平,實時控制各環節的工藝參數,建立自動化CIP清洗系統,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致謝:中國嬰幼兒輔食產業發展報告——2020編寫組企業成員:雀巢(中國)有限公司,亨氏(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陽光麥田貿易(深圳)有限公司(小皮),湖南英氏營養食品有限公司,揚州方廣食品有限公司,喜寶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沈陽愛優喂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人之初營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元食品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專委會成員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