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發布2021年三季報。財報顯示,拼多多營收215.1億元,上年同期142億元,同比增長51 %。拼多多第三季度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7.415億,同比增15 %。過去12個月里,拼多多活躍買家為8.673億人。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拼多多繼續實現凈利潤16.4億元,連續實現2個季度的盈利。
董事長兼CEO陳磊表示,第三季度的利潤將全部投入“百億農研專項”。2021年8月,拼多多設立該項目,并宣布將第二季度及未來幾個季度可能有的利潤優先投入該專項。
營收增長勢頭有韌性
財報顯示,拼多多三季度營收215.1億元,同比增長51 %,環比降6.68%。但不及市場預期的267億元。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雖然拼多多的營收不及市場預期,但我們應注意到,第三季度處于高溫淡季,又是“618”與“雙11”之間的“網購淡季”,阿里巴巴、京東和唯品會等各大電商上市公司無不“階段性”增速趨緩,因此拼多多能有這樣的營收也是意料之中的。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也表示,對于拼多多的營收,資本市場是有預期的,按照它目前的增速,營收應該更高。不過這是資本市場的衡量標準,從行業的標準來看,拼多多的在這樣一個競爭環境下能獲得這樣的增長勢頭還是不錯的。
用戶規模穩步提升需面對增長天花板
截至2021年9月30日,拼多多的年度活躍買家數8.673億,單季新增1 740萬。同時,《拼多多》App三季度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7.415億。在營銷成本大幅縮減的情況下,用戶粘性保持良好的勢頭。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拼多多農村包圍城市,越來越多的一二線城市的用戶也都是平臺的用戶,超過8億的國人都是它的用戶,因此拼多多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再加上拼多多不斷提升的產品品質和它的服務以及高性價比贏得了不少用戶。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無論是拼多多還是阿里、京東,都需要面對用戶增長已經接近天花板的問題,因此電商們需要更多聚焦在用戶的留存、消費粘性和轉化上。
不再燒錢利潤“重倉”數字農業
本季度拼多多繼續實現凈利潤16.4億元,連續實現2個季度的盈利。拼多多營銷費用為100.51億元,營銷費率已經降至46.73 %,略高于今年二季度的45.07 %。第三季度的利潤將全部投入“百億農研專項”。
莫岱青指出,拼多多較以往有很大改變,“燒錢”一度成為其標簽,但現在的拼多多已經改變這種現象,營銷費用大幅降低,投身農業。農業已經成為拼多多的第二“增長曲線”,較其他電商平臺,拼多多率先投入農業,并且打造出適合中國農業特點的“拼團模式”,有助于農民與購買者連接。在拼多多、京東、阿里巴巴等頭部電商平臺帶頭加大對農業投入的努力下,農村電商將加速農村地區的經濟繁榮,無疑成為我國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幾萬億市場規模的“數字農業”,對于電商來說充滿機會。
莊帥表示,拼多多在農業的投入上一直比較大,加上農業本身的分散性和非標準化,能夠讓它更有競爭優勢。目前在那么多平臺中,拼多多在農業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農業方面的推進是拼多多的“護城河”,也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品牌注入拼多多是個“雙贏”的局面
三季度,拼多多引入國內外的一線品牌入駐拼多多,其中包括品牌旗艦店、專賣店和專營店等。陳磊稱,反壟斷之后,對促進品牌入駐的確產生效果,很多品牌來拼多多開店了,不過品牌擴大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品牌和平臺投入資源、時間,在長期磨合中建立信任。
莫岱青表示,品牌注入拼多多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這樣既提高了用戶在平臺上的忠誠度,也能夠讓平臺獲得更多的盈利機會。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高壓態勢下,品牌、商家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可以同時“理直氣壯”地入駐拼多多等平臺,恢復了本該屬于他們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莊帥認為,拼多多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現在要做的就是從有到優,即從基本商品到優質商品再到品牌化商品的必經過程。拼多多擁有很多工廠資源,推新國牌其實是拼多多平臺本身一個積累的資源優勢。此外,廠商本身也希望去做自己的品牌,因為有品牌才會有更好的議價權。品牌的溢價更高,利潤自然也會更高。反過來,品牌會在平臺做更多的投入,投更多的廣告費用,也能夠讓平臺更好地盈利,在推動的過程中,除了會幫助品牌曝光,自然也會讓品牌更忠于拼多多,這些品牌也會更加習慣和依賴于平臺本身的運營體系,對平臺的依賴性就會更大。
需應對創新模式和銷售方式的挑戰
莊帥表示,拼多多未來的挑戰需要面對增長和收益。持續支持農產品上行品牌化的發展,及新國貨品牌走向更大市場,來滿足下沉市場用戶的的需求;然后一線城市的用戶需求也要去滿足;其次,拼多多的單品模式,對于很多品牌商來說是需要去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的,目前來看C2M是比較好的發展模式,但C2M需要拼多多滲透到更深的產業里面去,包括原料采購、產品的設計、研發以及生產的環節,滲透進去后對拼多多的組織會帶來很大的挑戰。最后再應對多種創新商業模式和銷售方式的挑戰,像社區團購、前置倉、直播電商等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