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孔嘉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目前由于我國法律尚未對共同飲酒行為的性質進行明確規定,學界有不同的討論。第一種觀點認為共同飲酒為共同加害行為。首先,共同飲酒乃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意在拉近彼此的關系,通常不屬于共同加害行為。但不排除共同飲酒人之間在事前有使受害人遭受損害的共同意思聯絡,或者共同飲酒人之間并無事前通謀,而是不約而同的使其中一人致害,就應當認定為共同加害行為。第二種觀點將共同飲酒行為認定為共同危險行為。《民法典》第1170條對共同危險行為做出了規定,其特征是數人實施、行為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造成損害但無法查明是何人造成實際損害。共同飲酒行為雖然符合數人實施的要件,但不能將其看作是制造危險的行為。所以對于共同飲酒行為被認定是共同危險行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第三種觀點認為共同飲酒屬于共同侵權行為。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共同飲酒人若有不當行為致他人受傷甚至死亡,或者一方醉酒,其他同飲人沒有盡到合理的作為義務發生事故,侵害了他人的健康權甚至生命權,是共同侵權行為。構成侵權責任的條件之一就是行為具有違法性,其違法性在于共同飲酒人實施了例如強行勸酒、逼迫飲酒、許諾條件飲酒,甚至發現已經達到醉酒狀態仍強制飲酒等不當行為,導致其他同飲人處于危險狀態,此時產生救助的作為義務。同飲者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救助的作為義務時,成立不作為的違法行為要件。除此之外,若同飲者沒有不當行為,但是有人醉酒甚至酗酒而使危險狀態發生,其他同飲者也負有救助的作為義務。同飲者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救助的作為義務,就具有違法性。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朋友聚會以酒助興,本文認為,聚會飲酒系社會生活中情誼行為,也稱好意施惠,屬社交自由空間,法律干預應適當謹慎。即在人們進行正常的聚會喝酒、好意同乘情況下,適度地勸酒、單純地敬酒;搭乘便車未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不需要承擔任何民事或刑事責任。但并不是說情誼行為永遠不受法律的調整和干預。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如果一方醉酒,則其他共飲人就對醉酒之人負有提醒、阻止、照顧和救助等法定作為義務,若其他共飲人不履行相應的作為義務造成損害后果,行為性質發生轉變即情誼侵權行為,其他共飲人將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法律對情誼行為進行干預是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只有在強迫性勸酒、明知道對方不能喝酒,仍勸酒、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及酒后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情況下,才需要法律的介入,且這種對情誼行為的干預是必要的,具有可行性,意在保護受害人的權益。
共同飲酒人對共同危險行為的防范義務。《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條對共同危險行為做出了規定,共同危險行為是指數人的危險行為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某種危險,但無法查明實際造成的損害是何人所為,法律為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將數個行為人視為侵權行為人。其特征是數人實施、行為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造成損害但無法查明是何人造成實際損害。共同飲酒行為雖然符合數人實施的要件,但不能將其看作是制造危險的行為。所以對于共同飲酒行為被認定是危險行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將共同危險行為作為同飲者應當負有作為義務的來源是不當的。
共同飲酒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安全保障義務,是指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所負有的,在合理限度范圍內保護他人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義務。{1} 有的觀點認為參與的當事人之間都應當負有安全保障義務,還有的判決將宴會酒席的召集者納入到安全保障義務主體范圍之中。既然《民法典》已經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主體做出了規定,限定于賓館、商場等公共場所管理者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所以將共同飲酒人視為責任主體勢必會擴大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范圍,再者將共同飲酒活動解釋為群眾性活動未免過于牽強。本文認為這一概念不能遂以亂用。將安全保障義務作為同飲人作為義務的來源,有待商榷。
共同飲酒人的前一個不當行為。認定共同飲酒人不作為行為的作為義務,是來源于前一個行為,但這個行為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不當行為。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同飲人實施了例如強行勸酒敬酒、逼迫飲酒等不當行為,之后導致其他同飲人處于危險狀態,救助的作為義務才得以發生。
共同飲酒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我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二元歸則體系。我國《民法典》第1166條是這樣闡述的,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只要行為人給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法律規定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我國法律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進行明確,如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環境污染致人損害、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以及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等。除法律特別規定,不應被擴大適用。共同飲酒作為一種情誼行為,未在上述列舉的情形以內,因此共同飲酒的情誼侵權責任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構成共同飲酒侵權責任的必備條件。第一,存在不作為違法行為。同飲者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救助的作為義務就成立不作為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不履行救助的作為義務,是對應當承擔的法定的救助義務完全沒有履行,放棄了救助義務。{2} 例如,共同飲酒導致同飲者醉酒,其他同飲者不管不顧、揚長而去,致醉酒者遭受人身財產損害,就是不履行救助的作為義務,構成不作為違法行為。不適當履行救助的作為義務,是指義務人履行了救助義務,但是采取的措施不適當,導致危害結果發生,也是對救助作為義務的違反,也構成不作為違法行為。第二,主觀上具有過錯。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在共飲酒過程中,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對同飲者造成損害后果,并積極追求損害后果的發生,是直接故意,構成故意殺人罪;或者放任損害后果的發生,構成間接故意犯罪,這兩種故意形態都不屬于民法問題。所以,在共同飲酒情誼侵權中,共同飲酒的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只能是過失。即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共同飲酒人應當預見到其敬酒、勸酒、賭酒、強迫飲酒等行為可能給飲酒人造成損害,卻由于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造成損害后果,或者同飲人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導致損害結果發生,成立共同飲酒侵權行為主觀要件的過錯要件即過失。第三,共同飲酒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是侵權行為,關鍵是看該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我國普遍采用相當因果關系說作為確定侵權責任案件的因果關系要件的一般性規則,即若行為人的行為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可能性,則該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就具有因果關系。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如果共同飲酒人盡到了提醒、照顧、勸阻、救助等注意義務,沒有賭酒、強迫性飲酒等行為,就可以避免損害后果的發生,就應當認定二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3}第四,發生了損害后果。所謂損害后果就是指由于行為人的不當行為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者財產遭受損害。但在通常情況下,共同飲酒情誼侵權案件中,法官認定的損害后果只包括同飲人遭受人身損害,不包括財產權利受損。人身損害主要是受害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受到損害,間接地發生了因人身損害產生的財產損失。
我國對于安全保障義務主體范圍的規定具有局限性,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無法涵蓋法律所要調整的全部民事法律關系,致使很多社會矛盾在處理時無法可依。對此可以擴大安全保障義務主體的范圍,將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規定為“具有某種特殊關系的民事主體”,此種規定可以將義務主體的多種特征包含在內,其中共同飲酒人就屬于這一主體范圍內,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
對于共同飲酒這一行為的性質有很多探討,我們設想如果親朋好友間聚會喝酒都可能負法律責任,那么以后哪個人會有膽量請客喝酒,人與人之間就無法進行的正常社交活動。本文的論點論據均是在特定條件下提出的,法律不會過多干涉共同飲酒這一情誼行為,只有出現特定情況,加上共同飲酒行為造成損害后果時,法律才會對其進行調整。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但近年來,因共同飲酒中不當行為和酒后未合理的履行安全保障義務而造成的悲劇時有發生。在特定情況下,在道德無法調整社會關系時,為了社會利益的平衡,法律則會介入進行調整。在共同飲酒中,當出現過度飲酒、敬酒、勸酒、罰酒、逼酒、賭酒等行為時或者未合理的盡到安全注章義務而對同飲者的人身、財產造成損害時,共同飲酒人應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但當具有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和第三人過錯的免責事由時,共同飲酒人則對損害后果不負責任。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要結合個案的具體情況,在共同飲酒情誼侵權理論基礎上,斷定共同飲酒人如何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與此同時有利于改善社會上的不良飲酒風氣,減少因不良飲酒行而引發社會矛盾糾紛。因此,我國法律應完善共同飲酒侵權責任相關的法律,使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有明確的法律為依據,做到同案同判,維護司法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