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安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思政部 安徽池州 247000)
在后疫情時代,作為培養醫護人員的搖籃,衛生類院校如何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培養質量,將“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與“大醫精誠”的價值觀相融合,鍛造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擁有深厚愛國情懷、扎實專業素養和良好醫者品格的高水平醫護專業人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盡管我院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和開展,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卻暴露出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與不足,思政教育工作仍任重道遠。
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思政課和專業課一樣,都是醫護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但是學生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專業課,在他們看來,將專業課學好就能夠幫助自己更好的就業,所以,其在專業課學習方面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起來具有很強的自主性。而對于思政課,有些學生甚至不明白思政課程的教育意義,加上內容本身的枯燥性,更加對思政課興趣不高,缺乏積極性。就此不難發現,醫護專業學生在思想方面通常都是“重醫輕文”[1],專業課教育受到的關注度過高,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應有的實質,這對醫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于理論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更多地是教授理論性知識,這一點上不同于醫學專業課,經常會有一些臨床操作,理論能夠很好的聯系實踐。就現實的思政教學工作來看,實踐活動相當欠缺。此外,課本中以理論內容為主,與醫護專業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不大,親和力不強。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的時候,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比較被動,對于此門課程的成績關注過多,對知識點進行一味的記憶,理解不足,導致思政學習變的非常枯燥,醫學生也無法對思政理論進行靈活合理的運用,不利于思政文化素養的形成。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數以萬計的醫護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上,為保衛人民健康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不僅需要高超的醫學技術,更需要勇氣、責任和擔當。醫護專業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畢業后將走向醫務工作崗位,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后疫情時代加強醫護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大醫精誠”價值觀的要求,也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對于衛生類院校更應如此。醫護專業學生服務的對象是人,他們具備極強的社會性特征和鮮明的個性,與純正的自然人并不完全相同[2]。盡管診療工作要求醫生的醫術足夠高明,然而在此期間,也需要對病人經歷、價值觀等因素進行全面考量,唯有如此,方可實現高質量的診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醫護專業學生樹立崇高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其對生命給予足夠的關愛、敬畏和尊重,方能培養出責任感強,勇擔重任,有道德,有才學的醫學人才。在國內的醫療人才培養體系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據了相當高的地位,對醫學事業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3]。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弘揚“大醫精誠”價值觀:在疫情爆發之初,很多醫務人員遞交了請戰書自愿支援湖北,體現了大醫精誠之人文精神、特殊的人文情愫和超越本我之尺度。作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生力軍,醫護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更應該注重對道德和人文素養的學習。醫者不僅要有“技”,還應有“藝”,醫者不僅是肉體上的醫師,更應是靈魂上的醫師[4]。對于今天醫護專業學生來說,就是不僅要有專業上的“精”,還需有人文的“誠”“誠”字所占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但當前醫護專業學生存在著輕道德教育,而重視專業技術的問題。因此,應借助此次疫情防控中醫務人員展現出的人文精神,創新醫護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新時代對高素質醫護專業人才的需要,不僅順應了大醫精誠的要求,也與“健康中國”戰略相符合[5]。
有利于醫護專業學生加深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抗疫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很多事跡都令人非常感動,醫護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及偉大之處都得到了鮮明的展現。對于醫護專業學生來講,每一個英雄的抗疫故事都是鮮活的教材。從社會熱點事件出發,對思政知識進行講解,能夠讓學生對此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聽課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的將一些思政理論和自己的疫情感悟及經歷聯系起來,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升級,就此讓其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并能夠靈活,熟練的運用。
宣傳抗疫英雄培育醫護專業學生的職業精神:對于醫護專業學生而言,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職業精神培養和塑造占據了極高的地位。抗疫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很多英雄人物都是醫護工作者。他們不畏艱險,無私奉獻,憑借自身精湛的醫術,崇高的職業信仰,表達出了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愛。在抗疫過程中,醫務工作者占據了主體性地位,其言行舉止、精神狀態,對醫護專業學生的學習成長及職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為他們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倘若思政課教師能夠很好的把握此契機,將此類素材的育人功效充分施展出來,便能夠讓醫護專業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對職業精神進行大力弘揚并很好的傳承下去。
培養醫護專業學生樹立“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全面爆發,我們逐漸認識到,抗疫不僅僅是為了維護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也是為了維護全世界的公共安全。抗疫工作體現出了“命運與共”的主題,秉承并切踐行了“天下一家”的理念,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創建過程中,將中國的大國擔當體現的淋漓盡致。習總書記為了推動全球社會的綜合化治理和協調同步發展,特別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先進理念。新時代的醫護專業學生,應站在時代潮頭放眼世界,樹立“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一己之力形成民族合力,就此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一個守信、重情、堅守正義和道義良好的大國形象。
努力提高醫護專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過程中,醫療人才這一資源占據了關鍵性地位,而此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衛生類院校這一堅實陣地,這也為衛生健康事業的平穩運行和良好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就當前的教育理念來看,師生都存在一定的“重醫輕文”心理。此種情況下,應該著力于師生觀念的扭轉和更新,面向醫護專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和開展,樹立和踐行“醫學教育、德育先行”的理念,對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制定和推行,將德育工作順利的組織并開展下去。例如,編制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適當增加思政課程的學分占比,確保在教學工作中,德育工作能夠實現全面滲透。另外, 圍繞思政課程搞好專業建設工作,實現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和價值觀樹立三方面內容的有機融合,平等看待各類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對全員共同參與的,全面化的育人格局進行創建;對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進行營造,將“第二課堂”充分挖掘出來,通過文體活動指引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學校應從多種途徑努力轉變師生觀念,讓他們從內心底里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具有仁心仁術的醫護專業人才。2016年,習總書記通過全國高校思政會議著重指出,高校思政工作的組織和開展,應該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 其在2020年回信給實習于首鋼醫院的西藏大學醫學生,其中提出了這樣一種深切的希望:醫學生對西藏醫療衛生事業抱有偉大的奉獻精神,本領扎實,在群眾所需之地,通過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為基層群眾服務[6]。對于衛生類院校而言,更應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培養醫學人才的過程中,以德育為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培養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無私奉獻、散播大愛”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此次抗擊疫情中的醫務工作者們勇擔重任,通過自己的現實行動對醫者仁心的內涵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努力將局勢扭轉過來,通過自身努力贏取防疫工作的最終勝利。學校應引導學生把參與疫情防控斗爭的醫務工作者們作為榜樣,鼓勵學生將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錘煉高尚品德,學好醫學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充實醫藥衛生事業后備力量,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好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