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夢玲 段磊鑫 任曉雅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 201418)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資助工作外部環境的巨變,對高校資助工作提出新的挑戰。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建立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求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是實現精準資助、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發展理念為指導,以資助行動為箭矢,全面育人為靶點,匯集社會資源以保障教育公平的長效機制。因其所具有的精準、公平、發展的屬性,為踐行知識改變命運的理論提供了重要方法,是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地域發展不平衡及階級固化等問題的有效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帶來了重重困難。分批開學、暫緩返校等防疫舉措使各項資助工作只能以線上為主,導致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難度大大提升。教育部財務司、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個高校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期間的資助育人工作,發展創新高校資助育人模式,優化資助工作路徑,構建多樣化育人體系。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不止體現在經濟補助層面,而是更多著眼于心理疏導、生涯規劃、思政教育、自我實現等方面尋求突破。高校資助應不斷健全資助育人體系,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養培育力度,在保障型資助的基礎上,協同學業輔導、心理幫扶、就業指導、思維構建等,以學生為主體,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秉持應助盡助原則,加強完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進一步提升“全方位”育人效果。
疫情使部分大學生經濟拮據。以上海某高校為例,學校共有近200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其中低保、建檔立卡等特殊群體學生約650人,占比32.5%。據調查,學校困難生中過半因疫情原因導致家庭經濟狀況更加拮據,其中,7%受疫情影響尤為嚴重。疫情期間,大學生經濟拮據的原因多表現為親屬患病造成的重大變故、企業經營不景氣造成生產活動停滯、學生社會兼職受限等。
疫情使各個階段學生面臨更大壓力。本次調查的學生群體中,26%為一年級學生、27%為二年級學生、30%為三年級學生、其余為四年級學生,各段學生分布勻稱,具有代表性。四年級畢業生面臨就業難升學難的問題,其中部分學生甚至面臨就業形式緊張無法按期償還助學貸款的難題。三年級學生面臨實習與升學備考的抉擇,實習崗位緊張、備考環境復雜讓學生無所適從。二年級學生表示各類小組合作型競賽項目的開展受阻、返校后外出兼職不易,經濟壓力大。一年級學生則面臨高考延期,擇校線下咨詢受阻、進入大學后難以融入新環境等的壓力。
疫情讓更多學生產生心理困擾。重大社會公共危機事件往往是誘發心理問題的導火索,尤其對于困難大學生群體。疫情初期,難以適應的網絡授課方式,難以開展的畢業任務,難以外出導致的社交障礙,難以復工的家庭經濟壓力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大學生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疫情后期,學生返校后,又因疫情的反復而本能產生對學校防控措施的憂慮,因學校管控校門限時開放而無法外出的失落,因疫情時態持續而導致的對于職業、未來的迷茫,導致了部分學生在剛剛擺脫疫情高發期心理障礙后,又進入新的對后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的心理困擾。調查表明,雖然因疫情引發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數量極少,但產生輕度焦慮的學生較多,且其中大部分為家庭經濟收入低的貧困生。
受疫情影響高校受助學生范圍可能擴大。學生家庭經濟方面遭受疫情的影響宏觀上直接導致了學校資助工作范圍的擴大,新冠疫情所具有的高傳染性、高發病率,加之其間接引發的高失業率、高日常防護消費、低薪水、低額外生活補貼造成部分家庭凈收入吃緊,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的現象。自疫情開始,學生網課期間約10%在校生申請流量補貼,總金額達數十萬元。此外,發放的調查中顯示,目前約有近20%非學校困難生數據庫學生因疫情原因,主動提出申請相關補助。
疫情使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改革迫在眉睫。各個階段學生的訴求大抵來源于經濟收入壓力和個體生活支出兩方面難以平衡。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的學生措手不及,他們對家庭經濟收入吃緊、就業職業規劃的迷茫無助等,正式向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提出挑戰。學生在物質、精神層面的多樣化需求,要求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雙管齊下”,在完成傳統經濟資助的前提下,構建創新發展型模式,實現經濟資助與立德樹人的有機結合,持續為社會“造血”。
疫情下資助與育人脫節問題突出。現階段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重心依舊放在物質經濟資助上,育人體系亟待完善是當前高校資助工作的通病。疫情下,對比往年育人工作,雖然活動形式更加豐富,但由于部分活動采取線上直播、大型活動限制人員流量使結果不盡如人意,工作成效低。
鋪好經濟資助的磚——構建創新型高校幫困助學體系。2021年2月25日,習總書記宣布我國在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疫情常態化發展的現實下,繼續鋪好經濟資助的磚,做好學生基礎學業資助,對抑止因疫致困返困、保障全面脫貧具有長遠意義。面對擴大的受助學生范圍,高校可從四方面入手:其一,獲取更多學生資助資金。學生資助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社會、高校三方,受疫情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在近一兩年內可能持續增幅較低,從而使部分依靠企事業收入分配的資助資金減少,這就要求高校積極尋求校企合作,發動校友、在校教職工、社會慈善機構捐錢捐物聯動培養社會接班人。其二,發展完善高校臨時資助體系。疫情導致家庭變故的學生不在少數,修改完善臨時補助申請流程、審查流程、補助金額設置說明等,才能發揮資助的“托底”作用,幫助學生“回血”。其三,繼續做精、做準經濟資助。“精準資助”這一概念提出于2015年,自提出后,廣泛融入高校資助體系,高校工作者應當在做好當前貧困學生資助前提下,繼續排查疫情下潛在貧困學生,發放補助金、防疫物資等,幫助學生“渡困”。其四,針對疫情推出多樣化資助手段。應教育部關于做好疫情期間資助工作的要求,高校紛紛推出流量補貼、留校補貼、留校學生春節大禮包等資助政策,多樣化資助手段頻頻為高校資助“增色”。
添好立德樹人的瓦——加大高校資助在素養培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求構建以困難學生群體為主要對象,經濟資助為主體,多種發展型育人方式為輔助的“多位一體”資助體系,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此次疫情涌現出了大批90后、00后有志青年,他們扛起責任奔赴抗疫戰場的無畏又一次印證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添好立德樹人的瓦,是高校資助工作育人環節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經歷疫情后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干預,抓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疫情誘發的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若無法得到排解,將會愈演愈烈。高校當采取增設心理咨詢室、輔導員定期查寢慰問、學校官微官博定期推送國家積極防疫資助政策類文章等手段緩解學生壓力;其次,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的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當代學生提出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基準。對此,高校及各級學院應加大諸如“抗疫作品征集”“誠信月”“幫困征文”等活動的宣傳與投入,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學長講壇等講座活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理念;此外,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感恩意識,高校志愿者總隊應發揮統籌作用,積極帶領各學院志愿者服務團隊,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志愿公益活動,校勤工助學部門也可以采取增設義工服務隊的舉措。
砌好生涯保障的墻——引導學生思索“我是誰”“我想做什么”的問題。在疫情的影響下,學生的正常學習、專業實習、勤工助學、升學備考、擇業就業都受到了阻礙,生涯規劃的不確定感促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尤其對于家庭經濟收入低的困難學生群體,反常規低選擇低保障是形式更加嚴峻的體現。扶貧同扶志,基于發展保障型資助育人體系,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增設校內勤工助學崗位,拓展校外兼職崗位,資助并非一味發放財物養懶人,高校應增設符合疫情現狀的各類勤工助學崗位,例如宿舍樓體溫檢測崗、疫情上報監督崗等,為困難學生提供校內兼職。此外,因疫情影響,校外各門店提供的學生兼職名額縮減,校內對外聯絡部門可利用空閑時間搜集招聘信息,與用人單位達成合作,拓寬學生校外兼職門路。第二,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計劃,鼓勵學生參加專業實習。高校應廣泛利用校友、教職工及其他合作高校資源,建立健全產學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實現各地區企業聯動為最終目的,開拓實習崗位,保障在校學生職業規劃的可選度。第三,積極宣傳就業政策,鼓勵學生選擇多種就業形式,疫情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鼓勵困難學生返鄉參與基層就業,例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參與“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培養吃苦耐勞精神,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可鼓勵其繼續深造學習。此外,學校應積極組織企業宣講活動,及時推送企業招聘信息,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內外大型招聘會,爭取就業機會。
疫情常態化階段,高校工作者應秉持精準施策、強化育人的發展理念,探索資助育人創新路徑,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發展需求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提高高校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能力,保障困難學生正常生涯發展,培養其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