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國政
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次會議在中國昆明召開。生態文明成為大會主題的關鍵詞,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鮮明的世界意義,體現了中國與國際社會一道,呵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以更為有效的生態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心和決心。
時下,生物多樣性、地球生命共同體正面臨著來自人類本身的巨大威脅。怎樣修復人與自然關系,緩解地球環境危機?中國力行多年的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說是求解這一難題的建設性思路。
21世紀以來,中國貢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階段性目標全面圓滿超額完成;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青藏高原藏羚羊種群數量大幅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中國的優異答卷,充分展現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與作為,其背后蘊藏的治理智慧和經驗,正可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有意義的“治慧”啟迪。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局高度認識和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要增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緊迫性,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內化為行動自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環保與民生需求相生相成的動態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必須堅持系統觀。生態系統治理和保護涉及方方面面。從中國近些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看,在生態治理的路徑和方法上,既要推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做加法,也要推進減污降碳做減法;既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又要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既要著力解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的突出環境短板,又要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只有在治理實踐中堅持科學、系統的方法,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情況。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必須以法治化、可持續眼光統籌擘畫。綠色生產方式與綠色生活方式,是我們的追求目標,生態文明大計卻非一日之功。要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系統監管和全過程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撐。在堅持法規制度的剛性約束的同時,也要形成社會風氣的柔性引導。只有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皆不偏廢,才能調動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必須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近些年來,中國在做好國內工作的同時,推動達成并落實《巴黎協定》,作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承諾,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積極籌備《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次會議,倡議共同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充分展現了全球生態治理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實踐證明,國際社會只有攜手并進,才能更好地守護人類的美麗家園,全球生態文明之路方可行穩致遠。守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守護人類持續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