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近日,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向基層延展。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信息系統重建設、輕實效,數字化反而增加了基層工作負擔的問題。數字化工具背后的“數字形式主義”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
“數字形式主義”是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融入政務服務后而衍生出的一種新型形式主義,它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系統的建設和使用上重過程、輕實效,使其占用了黨員干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減少了對群眾面對面服務的機會。
與傳統形式主義不同,“數字形式主義”的“畫皮”更加光鮮,也更具隱蔽性。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無一不是技術風口,政務服務借勢提質增效,也是更好為民服務的內在要求。但許多地方只圖“有”,不管“用”,更不想“優”,一股腦上馬反而鬧出不少笑話。有的給老年人開發助餐App,結果界面復雜,無人會用;有的給城市管網閥門裝芯片,結果遠程抄表沒有實現,反給市民生活添堵……更不用說電子臺賬、數字表格、兩微一端等任務輪番攤派,擠占基層人員工作時間不說,等到熱潮過去,無人維護之下又是一地雞毛,造成嚴重浪費。
電子政務何以成為“數字枷鎖”,其實質還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之所以過去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變成了如今網上的“門難找”“臉不見”“話不說”“事不成”,就在于一些管理者“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上級不注意”,把口號、噱頭、數據作為政績展示的“秀場”。如此設計思路之下,政務服務自然難逃“面子工程”的大坑。要看到,提升治理能力,電子化、數字化、智能化不是目的,服務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才是目標。城市治理也好,民生服務也罷,只有將各項創新舉措真正方便有效對接到群眾的急難愁盼上,才能釋放出技術紅利。
數據是現代公共事務管理的神經中樞,有效的數字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數字任務層層攤派,而是統籌各方促進數據共享的上下貫通。因而,需要明確數字治理的權責清單,充分運用數字工具推動數據共享、實現數據洞察。通過跨系統、跨業務、跨層級的數據無障礙流通,包括技術、標準、工具、流程與制度的優化完善,為公眾和企業服務真正帶來數字化便利,并以高質量數據利用實現治理水平的集成賦能。
有溫度的數字治理更有效度,攝像頭安裝、個人信息填報以及App工具應用等,需要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強化用戶意識和服務導向。為此,應充分考量數據采集、流通的應用場景、規模、對象等要素要求,統籌管理數據資源。通過數據“聚、通、用”的實現,最大限度地保證數字化服務便利,避免數字服務的空心化、表面化。
同時,還要加快數字服務環境的升級,以安全和人本化的數字生態來提升社會的數字信任。換言之,數據采集上報的尺度、頻度應合法合規,努力做到讓群眾放心用、愿意用,不給用戶添堵,并能夠精準識別數據假象與無效數據,徹底擠壓“數字形式主義”的延伸空間。(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