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并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部分地區在種植棉花的過程中出現棉花產量、質量均不符合相關標準的現象。分析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棉花栽培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棉花栽培技術的創新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棉花;栽培技術;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11
新形勢下棉花種植產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棉花栽培技術。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棉花栽培技術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因此,詳細分析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棉花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創新棉花栽培技術,促進我國棉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 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及創新的價值
對每一個行業來說,創新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實現技術的創新才能為行業的順利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出臺了相應的貿易保護政策,期望通過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有效保護本國的相關行業。新形勢下創新和發展我國棉花栽培技術,可提高我國棉花種植的產量和質量,使我國棉花作物在世界中處于有利地位[1]。在農業生產中,棉花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只有積極發展和創新棉花栽培技術,才能轉型和升級這一行業,將整個行業的整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世界范圍內棉花行業的發展,從事棉花生產、銷售的企業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管理制度實現企業內部最優化運營。但落后的棉花栽培技術是阻礙棉花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企業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落后的棉花生產力已無法適應企業更好的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棉花栽培技術,提升我國棉花行業的發展水平。
2 棉花栽培地區及品種
2.1 棉花栽培地區實際條件
棉花種植的自然地理條件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在棉花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適宜的溫度、干燥的氣候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東平縣地處魯西南,棉花生長期間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適宜棉花生長。東平縣曾經是山東省棉花種植大縣,種植面積達
1.33萬公頃。受蟲害和市場等因素的影響,21世紀初東平縣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降。近年來,由于糧食價格持續走低,棉花價格有所回升,許多農戶又開始改種棉花,使棉花面積持續增加。
2.2 棉花種植品種
我國適宜種植的棉花品種非常豐富,并且在種植棉花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東平縣從原有的陸地棉、草棉種植逐漸轉變為長絨棉、粗細絨棉種植。在市場選擇中,粗絨棉因為不滿足產業用紡織品的需要而被淘汰,而細絨棉是細絨白棉,是東平縣目前種植的主要棉花品種之一。
3 棉花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栽培棉花前,種植人員要選擇與本地區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棉花品種,根據土壤條件,選擇抗病、抗逆能力強、品質優良的棉花品種,從而保證栽培出的棉花品質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同時,要保證到正規廠家中購買棉花種子,仔細檢查棉花種子的外包裝是否合格,從而為棉花種植質量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3.2 棉花播種
種植人員在棉花播種中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合理應用GPS技術,提升播種的精確度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使用何種播種方式,都要強化對土壤的管理,保證土壤肥力,從根本上提高棉花的質量和產量。
3.3 田間管理
當完成棉花播種后,要及時安裝滴水管道,并將管道接好,及時滴灌。當棉花出苗時,要仔細檢查實際的發芽情況,并做好覆土工作,避免田間水分蒸發。一旦發現土壤缺水,要及時補充水分,保證棉花可正常生根發芽。當棉花發芽出苗后,要做好生長階段的管理工作,積極開展施肥、除草、灌溉工作,提升田間管理的科學性,為棉花豐產豐收提供必要保障。
3.4 病蟲害防治
在棉花生長的不同階段都可能受到病蟲害的影響,種植人員要了解棉花不同生長階段病蟲害發生特點,從而提前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為棉花品質和產量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1)強化施肥管理工作。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會出現多種類型的病蟲害,而病蟲害的發生易受濕度、溫度、種植技術、土壤肥力等因素的影響。為此,在棉花不同的生長階段要施加適當的肥料,從根本上提升棉花抗病能力,為棉花豐產穩產提供必要保障。
2)加大病蟲害防控力度。在棉花生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紅葉莖枯病、枯萎病,這些病害將給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帶來較大影響,為此要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種植人員可添加適量的營養調節劑,或利用多菌靈抑制病蟲害的傳播。同時,在棉花栽培中,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制定完善的病蟲害防治制度,從根本上提升病蟲害預警能力。同時,在防治病蟲害中,真正做到無公害防治,嚴格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防控病蟲害的同時,減少給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和傷害,特別是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要最大程度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加大對病蟲害天敵的保護力度,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4 困境
4.1 人才欠缺,科技資金不足
在棉花種植行業中,嚴重缺乏掌握豐富知識的專業人員,并且培養棉花種植相關人才的院校數量較少。主要原因是在市場經濟發展大環境下,高校教育與傳統的農業教育活動嚴重脫節,降低了從事棉花種植行業的人才數量,不利于棉花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部分地區政府對棉花栽培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棉花栽培技術研究和探索中嚴重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棉花栽培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不利于棉花行業的長遠發展。
4.2 市場影響,棉農收入不穩
我國棉花實際的貿易情況受市場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出口是棉花主要的貿易方向。由于國外市場對棉花需求量較大,因此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通貨膨脹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棉花栽培中的成本支出,進而降低了棉農的經濟收入。此外,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棉農的經濟收入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亦會降低棉農種植棉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3 品種雜亂,布局不合理
棉花價格不斷提升,加快了棉花行業的發展速度,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體參與到棉花種植行業中,并且會對成本較低的棉花籽加以利用。隨著市場活動的不斷推進和優化,很多棉花生產商會改造棉花栽培品種,導致市場中出現多種多樣新型的棉花品種,影響棉花種植質量的提升。棉花種植中,要根據實際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確定種植品種,從而生產出高品質的棉花[3]。在具體布局中,需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效設計,進而保證棉花種植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適應,為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必要支持,并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高質量的棉花。但實際上,由于缺乏對棉花種植長期、有效的規劃,并且不能科學合理布局,因此無法種植統一的棉花品種。
4.4 對棉花病蟲害的防治缺乏足夠的重視
棉花病蟲害防治水平直接影響著棉花栽培種植產業的發展。在具體棉花種植過程中,很多種植戶的規模較小,無法完成統一管理和防治病蟲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棉花種植戶沒有對種植技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因此會在具體應用中使用傳統落后的技術,這將埋下諸多隱患,如易錯過病蟲害的最佳預防期,降低棉花種植產量和質量。
5 創新建議
5.1 推廣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力數量減少,要滿足當前農村新型勞動者的需求,急需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用輕簡化、機械化代替傳統的精耕細作。此外,化肥農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等問題日益嚴重,實行綠色生產勢在必行。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中“輕”是指實行輕型化栽培,重點是機械化的耕作、播種和采摘;“簡”是指在現代生產技術與裝備下,對生產用工較多的環節進行簡化、改進,并進一步減輕勞動強度。棉花輕簡化栽培以“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為目標,依靠先進高效的裝備,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優化傳統的種植技術,節省勞動用工,降低勞動強度,減少或優化物質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達到高效、低耗的一種新型栽培技術。這種技術體系與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精耕細作相比,能使棉花生產管理變得更輕便簡捷[4]。
東平縣通過2年的研究與技術探索,總結出了一套適宜在東平縣推廣的輕簡化栽培技術。通過棉花精量播種技術和優良品種篩選,并確定其合理的群體結構,以及棉花粗整枝技術、一次性施肥技術等措施,集成了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降低了生產和物質成本,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促進棉花產業朝著規模化發展,切實提高了棉花產量。
5.2 選擇優良品種及肥料
棉花種植對環境條件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選擇合理的種植區域十分重要。同時,在整個棉花種植過程中,會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僅會威脅棉花的產量,而且會降低棉花的質量[5]。因此,國家要積極研制全新的棉花品種,在棉花種植中選擇更加優質的品種,從而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
棉花生長過程中對氮、磷、鉀的需求量較大,并且不同種植區域中土壤無機物含量不同,因此要保證肥料選擇的合理性,從而獲得更加明顯的施肥效果。此外,要重點關注對棉株根外的施肥工作。
5.3 地膜栽培創新及蟲害防治
在棉花種植中合理應用地膜栽培技術,可最大程度降低棉花種植的整體成本,而種植成本的降低可提高棉花種植的經濟收益,合理采用地膜栽培技術還可提高棉花種植產量和質量。我國種植棉花的地區自然條件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性,使整個棉花生產過程較為困難,特別是在棉花育苗過程中,自然條件的影響會降低棉株的成活率[6]。通過使用地膜栽培技術完成棉花育苗活動,可進一步提高棉株的成活率,降低育苗額外費用支出,提升棉農的經濟收入。
此外,在棉花種植過程中,經常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因此要在不同季節科學用藥。并且通過使用生物措施防治病蟲害,可降低病蟲害給棉花帶來的不利影響,保障棉花的產量與質量。
5.4 培養相關科研人員
在發展棉花栽培技術過程中,強化對科研人員的培養是關鍵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棉花栽培技術,為棉花栽培質量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國家還應加大對棉花產業的支持力度,設立專業研發基金,科研院校也要適當增加和開設相關專業[7]。此外,還要對棉花種植市場進行有效規范和監督,根據市場的實際發展情況對企業或棉農進行監管,避免效益差距問題導致的生產波動損失。為此政府部門可出臺一系列補貼政策,有效預防棉花種植收益問題的產生,同時,要給予受損種植戶一定的經濟補償,促使種植戶更加積極主動地種植棉花,從根本上提升棉花種植建設水平。
6 結語
新形勢下我國棉花種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尚待解決,并且在技術領域存在諸多不足。為實現棉花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要通過不斷發展和創新棉花栽培技術提升棉花種植的質量和產量,并提升棉花生長過程中管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鄭慧平.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9,39(3):
108-109.
[2] 李兆云.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6):5499-5500.
[3] 羅永禮.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湖北農機化,2020(16):22-23.
[4] 萬江.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農家致富顧問,2020(22):66.
[5] 楊夢嬌.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北京農業,2019(14):54.
[6] 李道勇.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農村科學實驗,2018(7):66.
[7] 再怒熱·司馬義.新形勢下棉花栽培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建議[J].時代農機,2016(2):130.
收稿日期:2021-11-15
作者簡介:石譚(1989—),男,山東東平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作物栽培技術。E-mail:5300885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