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靈通山屬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自然保護區,在闡述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森林資源、生物資源等基本概況基礎上,分析了該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完善森林防火設施建設、建立社區共管機制、優化整合資源及完善管理機構等策略,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 靈通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26
20世紀90年代以來,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掀起了開山種植琯溪蜜柚的熱潮,延續近20年,平和縣共178 533 hm2林地,有55 415.32 hm2[1]被開墾種植琯溪蜜柚果樹林,占31.04%。2002年,平和縣又掀起了種植短輪伐工業原料林尾巨桉的熱潮,又有19 646.36 hm2林地被種植上了尾巨桉,占11.0%。大規模、連片種植琯溪蜜柚、尾巨桉,對原生態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平和縣黨委、政府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
1 基本概況
1.1 地理位置
靈通山位于福建省平和縣西南部的大溪鎮、安厚鎮、國強鄉交界處,東經117°7′35″~117°10′11″,北緯24°7′39″~24°12′24″。
年平均氣溫18 ℃左右,平均降水量1 600~2 000 mm。靈通山最高海拔1 287 m,是1.3億年前火山多次爆發后形成的典型火山峰叢地貌。2011年入選國家級地質公園資格名單,2012年入選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999年,平和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靈通山自然保護區。區域總面積1 521.3 hm2,共涵蓋3個鄉鎮,其中大溪鎮坑尾林場、大松村、下村村、新榮村、豪林村、石寨村、新光村及峰山村共計1 111.28 hm2,安厚鎮大坑村、東川村計381.1 hm2,國強鄉白葉村28.92 hm2。
1.2 森林資源
據森林資源二類調查,靈通山自然保護區土地總面積1 521.3 hm2。其中林地面積1 519.44 hm2,包括喬木林地面積1 294.10 hm2、經濟林地面積11.23 hm2、竹林地面積2.56 hm2、灌木林地面積211.55 hm2;非林地面積1.86 hm2,森林覆蓋率86.0%。林木總蓄積量9.93萬立方米,均為防護林。
1.3 生物資源
靈通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東南區系與華南區系過渡帶,植被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中亞熱帶植物為主,具有很高的生態研究價值和物種觀賞價值。
1.3.1 植物
經調查,保護區植物有111屬1 200多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蘇鐵、銀杏、南方紅豆杉;珍稀植物主要有刺桫欏、福建柏、羅漢松、鵝掌楸、花櫚木、三尖杉及金毛狗等;福建省重點保護植物紅椎、楓香、廣東潤楠、穗花杉及福建山櫻花等;名貴中藥材有七葉膽、石耳、返魂草等。靈通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植物見表1。
1.3.2 野生動物
保護區動物種類繁多,有獸類、鳥類、魚類、蟲類和背甲類等。其中兩棲類5科7屬,爬行類30科46屬,鳥類30科60屬,獸類14科30屬,魚類15科41屬44種。昆蟲類中的蝴蝶品種多達數千種。靈通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動物見表2。
2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保護區機構缺乏獨立性
目前,靈通山自然保護區依托于靈通山國家級地質公園、靈通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進行管理。靈通山國家級地質公園面積746.0 hm2,靈通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 232.0 hm2,靈通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 521.3 hm2,靈通山風景名勝區面積包括了靈通山國家級地質公園所有面積和靈通山自然保護區1 020.6 hm2。靈通風景區管委會實際履行了靈通山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3個管理職能,也就是1個單位3塊牌子。自然保護區缺乏獨立機構、缺乏獨立編制人員,混崗人員較多,影響工作的延續性,不利于自然保護區的專業性工作。而管委會現有編制人員僅27人,且沒有設立專職執法隊伍,對保護區遇到的各種違法行為,難以及時發現和移交查處。
2.2 區內村民生產活動影響
大溪鎮石寨村青云小組處在保護區內,該村小組共有27戶120多人。該小組有84.56 hm2林地、18.86 hm2耕地均在保護區周邊,因開展農林病蟲害防治活動而產生的農藥殘留,對保護區內動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危害。
2.3 自然保護區范圍未勘界立標
目前,保護區四至范圍未立牌公示,主要路口、地類交界處也未設立界樁,人們對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界線不清,常有人員越界活動,嚴重影響保護區植物的正常生長和野生動物的正常棲息。
2.4 森林防火管理較為薄弱
1)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滯后,保護區內尚未建設生物防火林帶。目前,只依賴現有的景區道路作為防火隔離設施,因路面多數較為狹窄,防火隔離作用有限。2)巡護執法力量薄弱,景區管委會只對區域內各寺廟、賓館沿途路口進行火源管控,其余區域則疏于管理。靈通山自然保護區有1 020.6 hm2面積與風景名勝區重疊,游客和朝圣人員較多,朝圣人員多數帶有火種,且景區執法人員較少,對保護區的防火安全構成了很大威脅。如2014年1月,1名游客因亂丟煙頭引發保護區新榮村林班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18.2 hm2。
2.5 違法捕獵野生動物屢禁不止
近年來,林業部門雖加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和對違法捕獵行為的查處力度,保護區內違法捕獵野生動物現象也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在野外調查時發現,在保護區與村莊的接合部,如大溪鎮新光村,村莊后山即保護區管轄范圍,仍有個別村民存在抓捕棘胸蛙和掛網捕鳥等違法行為。
2.6 違法采挖中藥材常有發生
大溪鎮、安厚鎮森林資源整體保護較好,加上自然氣候條件適宜,山上大多長有秤星樹,野生秤星樹的根、莖、葉可入藥。近年來,隨著中藥材價格的抬升,個別村民除了盜伐集體林地中的秤星樹外,也經常潛入保護區內盜伐秤星樹,甚至有的村民將其連根拔起,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威脅。
3 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
在主要路口、地類交界處設立界碑和界樁,讓人們知曉保護區的具體四至范圍。同時,利用懸掛宣傳條幅,發放宣傳材料,在周邊村莊中大力開展關于普及《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防火條例》《福建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等宣傳活動,提高村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3.2 強化監測和保護
1)加強監測,及時掌握資源變化。常態化組織專家對保護區動、植物種群進行監測,了解種群的數量及變動原因,建立完整的資源檔案,為物種保護科研工作提供基礎數據[2]。2)加強執法檢查,打擊各種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行為,由靈通風景區管委會與縣林業執法大隊組成執法檢查隊伍,不定時開展執法檢查活動,對各種違法捕獵野生動物、采摘中藥材行為給予查處。
3.3 完善森林防火設施建設
靈通山自然保護區主山脊植被以芒萁骨、灌木為主,下半年常干旱少雨,火災隱患大。坡位中下部林分大部分以硬闊葉樹為優勢樹種,但有的林分中馬尾松占比較高,且林下植被茂密,火災隱患較大。大面積的森林火災對生物多樣性具有毀滅性打擊[3]。因此建議在區域內建設3條生物防火林帶,寬度20~30 m,營造以木荷或火力楠為主要樹種,林帶建設時,規劃范圍內原有闊葉樹應予保留[4]。具體為:沿大溪鎮與安厚鎮、國強鄉分界山脊建設1條生物防火林帶;沿大溪鎮坑尾林場與大松村交界山脊建設1條生物防火林帶;從青云賓館向下沿豪林村與新光村交界山脊建設1條生物防火林帶。
3.4 建立社區共管機制
1)建立共商共管議事決策制度,讓周邊各村主動參與保護區重大建設項目決策,增強當地村民的自然保護區東道主意識。2)建立門票收入分配制度。每年將景區門票收入部分返還給周邊村民,使當地村民從被防范者變為保護者、從單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受害者變為受益者[5]。3)解決石寨村青云小組村民就業問題。引導村民經營“農家樂”旅游開發或招聘為景區工作人員,減少村民開展農事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3.5 優化整合資源,完善管理機構
為強化對靈通山自然保護地保護與開發的管理,根據《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9〕42號),建議將靈通山自然保護區(縣級)、靈通山國家地質公園和靈通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合并,建立靈通山國家級地質自然公園。同時規范各部門管理機構和編制人員,分清各部門職責,做到崗位明確、職責分清、制度管理、有法可依。靈通山自然保護區(部門)應及時成立林業執法專業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在轄區內有序開展執法和消防巡查,嚴厲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不法分子,引進相關專業人才,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何漢池.平和縣退果還林規劃與實施初探[J].綠色科技,2020(5).
[2] 劉永盛.福建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問題及保護策略[J].林業勘察設計,2006(2):101-103.
[3] 牛樹奎,嚴承高.林火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A].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林業部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保護司.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6-110.
[4] 鄭連喜,虞敏之,李建華.龍游縣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初探[J].防護林科技,2009(2):113-115.
[5] 賴河生.靈通山東麓景區實施社會共管建設及更好發揮生態效益的建議[J].綠色科技,2018(7):177-179.
收稿日期:2021-11-07
作者簡介:何漢池(1969—),男,福建平和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資源管理。E-mail:hhc0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