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面臨建設經營環境不斷變化的挑戰。針對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面臨的運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經營思想滯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強等問題,地方政府應強化政策扶持,加強宣傳教育,發揮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在土地資源開發、勞動力配置、農產品經營及先進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優勢作用,加快農業產業現代化轉型的速度。
關鍵詞 資源配置;宣傳教育;政府主導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34
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局勢的不斷變化,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現代化發展。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政策的深入施行,在改善農村地區經營建設環境的同時,也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以下簡稱農經合組織)的規?;?、集成化發展提供了土壤。為合理發揮農經合組織對農業產業鏈構建的積極作用,增強鄉村發展資源的綜合利用質效,需政府部門發揮組織領導、政策扶持、溝通協調的功能,轉變農業體系新時期的建設管理思想,完善農經合組織的規范管理,為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廣泛施行奠定基礎[1]。
1 農經合組織對現代農業經濟的積極影響
1.1 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質效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構成,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現代農村建設及可循環經濟發展等戰略的施行,基于農村生產地域性特點,推進農業合作組織建設與經營形勢的創新改革勢在必行。通過經濟合作社的形式,對當地生產經營資源進行開發,是當前農業產業優化轉型建設的重要路徑,對提高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隨著農業生產相關技術的創新研究與應用,現代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農經合組織可將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實現規?;?、產業化生產的目標,針對性地提高土地生產資料的利用質效。同時,城鎮化建設邁入新的發展時期,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針對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改革方案,促進閑置土地資源的再開發與利用。土地流轉制度的制定與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而合作社可將零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發揮資源集成化、統一化整合的集群效應,對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產業化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1.2 優化閑置勞動力資源的配置
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需大量的人力支持才能保證實際生產效益。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突破創新,原有的粗放式生產模式暴露出較多的缺陷,上升空間狹窄,導致大量的勞動力閑置。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的勞動力缺失,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工、技術人才轉移,地方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源難以得到保障。在農業專業合作社模式下,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由此創造出了許多就業崗位,從而使農村大量閑置勞動力得到安置[2]。在現代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形勢下,經濟組織合作經營的項目也更多樣,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服務領域,還涉及農產品深加工、電商銷售、物流運輸等二三產業領域。通過拓寬就業渠道、扶持待業人員創業及合理調整技術人才待遇等措施,控制勞動力外流,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進農業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1.3 有利于先進生產科技與模式的推廣
現代經濟整體發展格局的逐步變化,在全面推進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施行的同時,也對農業生產實踐模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家庭聯產生產模式在長期的施行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產管理機制,在推進自動化、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時,部分農民受原有思維認識的限制,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接受度不高。農村合作組織屬于集體性的經管組織,是結合生產經營活動的特點而成立,以盈利為目的,將分散的個體經營有組織地聯合起來,有助于新科技的推廣與使用,可將零散的農業生產資源重新組合,為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奠定基礎[3]。同時,農經合組織還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地方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應用進程,使農民群體更快、更深地認識到技術改革對生產經營效益的促進作用。
1.4 促進農產品多元化生產與銷售模式的建立
在傳統農業產業鏈中,農民往往處于供應鏈的最下游,在銷售上缺乏選擇的主動權,經濟收益普遍較低。通過農經合組織對農業生產資源進行統一調配,集中進行銷售,可有效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1)依靠合作社的集群效應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拓寬產品的市場影響力。通過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建立與推廣,可幫助農業生產方在銷售鏈上獲得更多的選擇空間,在銷售價格的制定與調整方面,可根據產品市場定位,進行自主定價。2)農業合作社可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生產方、銷售方情況,對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并借助農業市場對農業發展形式進行預測,從而對生產模式、銷售渠道等進行優化調整。同時,從全局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銜接緊密的生產、銷售規劃,促進銷售效益的整體提升。3)在產品的營銷管理方面,農經合組織還可借助互聯網、廣播與電視等平臺創新銷售運作模式,逐步加強農產品生產、銷售及售后管理環節的規范化管理力度,促進合作社向著企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2 新時期農經合組織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運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從農村地區農經合組織的實際發展情況看,盡管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改革不斷深化,但在運行管理規范、約束、保障等制度建設中,仍舊缺乏協同化的建設指導。如在合作社運行管理監督機制的建設環節,部分組織由于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可靠的參考依據,導致監督制度與實際管理工作存在矛盾,存在管理漏洞、職能交叉等問題。此外,由于經營主體構成復雜,在利益分配管理的過程中,易出現經營管理權力與責任難以清晰界定、監督職權劃分不明確等情況。運營管理規范制度的部分空白,也使合作社的生產服務、農產品經營等經濟活動的開展受到較大限制。
2.2 思想認識不正確,合作經營形式不合理
目前,部分農村居民受文化程度、思想認識的限制,對農村合作社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家庭經營形式為主,對新技術、生產模式的應用不積極,對集體經營與管理項目的參與積極性不高?,F階段,農村合作社的成員以農民群眾為主,而農民的小農意識較強,缺乏合作意識,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不能清晰且客觀地掌握市場機遇和風險[4]。同時,由于地區之間的實際經濟發展形式不同,部分經濟組織的獨立性經營性質較強,無法跨地區實現資源交換與共享,合作經營模式單一,集群效應無法有效發揮出來。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效益的下滑,很多農村地區更是出現了耕地拋荒、撂荒等現象,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此外,部分經濟組織對政府、企業的依賴性過強,自主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地方資源的全面開發。
2.3 政府主導與支持職能有待強化
農業組織的發展與經營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政府部門作為農業產業建設的主體,通過稅收、保障等相關政策的引導,可幫助企業、合作組織、經營個體等利益主體明確地方農業產業的整體發展目標。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局勢看,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受自然資源、管理政策、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影響,現代化建設進程參差不齊。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沒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農村合作社的組織建設與管理規劃方面政策扶持力度相對較弱,部分經濟合作社的地位與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農經合組織開展經營活動時,相應的制度、政策、法律依據不健全,影響了合作組織的規?;l展。
3 基于農經合組織建設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策
3.1 建立健全農經合組織的監督與管理機制
農經合組織的運行監督與管理機制是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與發展的制度保障。依托于完善的監管制度,建立科學的內控機制,才能進一步增強合作社的領導力與組織力,為地方農業產業的優化發展奠定基礎。1)在協同化管理機制的建設方面,需政府部門與相關合作社全面調查、分析地方農業經濟產業的布局和發展特點,統一經濟管理目標,并根據多方利益主體的需求,合理調整利益分配模式,形成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體系。同時,建立配套的監督制度,監督機制的建立能夠避免在農經合組織發展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的現象,確保合作組織的廉潔性及整體性[5]。2)加強協調溝通平臺的建設,對各單位、組織的責任與權利進行明確劃分,做好經濟管理工作的對接,保證農業經濟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有序落實。
3.2 強化政策宣傳,做好思想引導與教育普及
由于合作社的成員構成性質復雜,為有效發揮合作社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需各政府部門、企業組織及合作社加強協作,基于農業規?;?、產業化的發展需求,強化政策宣傳,引導組織成員正確認識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及綠色農業生產等理念,通過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農產品市場情況的調查、農業產業結構特點分析等工作,提高農民群體的創新發展認識。同時,合作社還應發揮示范帶頭與組織領導作用,按照地方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方面不同的需求,加快現代生產技術、經營模式的引進,基于農業市場需求的變化,注重深加工、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研發,打通供銷鏈的上下游,拓寬銷售渠道,從根本上提升農經產業的效益。
3.3 增加扶持力度,發揮政府部門主導作用
在農業產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政府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為合理發揮農經合組織的作用,形成跨區域的經濟發展合作格局,需政府部門從整體規劃、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宏觀調節,改善市場環境,在不斷完善法律管理體系的同時,結合鄉村振興階段性發展重點的不同,做好財政扶持、政策引導工作。1)政府應深入分析不同鄉鎮地區生產、經營的優勢,運用稅收優惠、產業扶持、資金傾斜等方面的政策,鼓勵合作社創新經營發展形式。2)通過經濟組織間的有效聯合,構建起完善的產業鏈,切實提升農經合組織生產服務的綜合質效。3)從法律角度確定農經合組織的地位,為合作社各項生產與經營活動提供法律依據,針對性地提升農經合組織服務農業發展的能效。
3.4 強化專業管理隊伍的建設
近年來,地方政府逐步加強了農業經濟產業布局的規劃調整,在人才隊伍的教育培訓與引進方面,通過就業、創業鼓勵政策,吸引了更多的返鄉青年、技術人才,為農經合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智力方面的支持。1)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理念不斷創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與經濟組織應重視專業型、實踐型人才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引進、培養規劃。2)在現有管理隊伍的建設方面,相關政府、企業與合作社應拓寬管理人才參與對外交流、專業培訓、專題研討會議及技術講座等活動的機會,并合理地對配套績效考核、獎懲機制、薪酬待遇體系進行調整,通過制度引導,調動職工自主學習、創新發展的積極性。3)在人才的引進方面,優化原有的招聘標準,基于合作社的階段性經營規劃與發展目標,提升高素質人才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
4 結語
現階段,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在優化轉型建設的過程中,原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已無法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通過農經合組織的建設與運行,可有效集中地方農業生產資源,提升閑置勞動力的利用率,并為先進技術與經營理念的推廣奠定基礎,引導廣大農民群體在充分認識農經合組織發展優勢與建設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盤活地方經濟,加快農業產業現代化轉型的速率。隨著新農村建設戰略的逐步推進,政府部門應積極承擔起主導責任,正確認識合作社的服務職能,強化政策宣傳與引導,加快農經合組織管理規范體系的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集成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杰,陳美玲,劉從九.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基于長江經濟帶省級面板數據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52-59.
[2] 都光明.農業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商場現代化,2020(3):141-142.
[3] 張立娜.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J].營銷界,2019(51):13.
[4] 黃波.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存在問題及建議[J].鄉村科技,2020(6):44.
[5] 花龍飛.探討鄉鎮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J].農家參謀,2020(19):87.
收稿日期:2021-11-18
作者簡介:薛麗(1973—),女,山東聊城人,大專,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E-mail:12718127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