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清雙 茍興朝 蒲勇健
摘 要 在生態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及實踐顯得尤為重要。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主要依賴相應的農業推廣體系,因此,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從而找出其在構建及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生態農業技術;農業推廣;新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35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Ecology、Conservation和Optimization- Agriculture的縮寫,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最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生態農業的核心為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生態農業技術指的是根據生態學、生物學和農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在生產實踐經驗發展中有關生態農業所使用的各種方法與技能。生態農業技術是在傳統農業及常規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推廣是實現生態農業技術廣泛使用的主要路徑。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現代農業推廣工作相對全面且力度較大,我國的生態農業推廣方式相對單一,在發展全方位的生態農業、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過程中仍待完善。
生態農業技術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及高效益的農業模式。同時,生態農業技術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保證,并且是確保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在農業推廣人員的促進下,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在1993年7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在此指引下,農業技術推廣在我國逐漸開始現代化,體制在不斷完善,制度也更加合理。要想使農業技術能夠得到更好地推廣,還需要輔助一定的舉措[1]。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級政府部門開始重視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許多地區已經著手實施建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然而,實際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即使建立了相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相對簡單且不完善,生態農業相關技術對農業發展的實際作用仍很低。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是以政府統一管理作為主要形式,生態農業技術的相關成果也是從鄉級示范點進行培訓和推廣的。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開發沒有得到有效的結合和統一,缺乏生態技術推廣與實踐的有效協調與助力。因此,建立和實踐新的體系并非易事,找到比較合適的技術推廣的新體系并加以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我國在生態農業技術方面推廣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構建合理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要求。生態農業作為現代化高效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異性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具備新要求、新挑戰和新機遇。因此,在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時,需全面了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現狀與需求,從而分析并確定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原則與建設方向[2]。此外,從國家層面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目的在于使生態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使高質量農業進一步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嘗試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們雖對生態農業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生態農業技術水平較低從而使生態農業大面積發展受到了限制,從整體效果和對發展的貢獻來看并不理想。生態農業技術切實應用到實踐中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通過前期實踐發現,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與實踐整體難度較大。因此,探索出有效的生態農業推廣體系和實踐的正確路徑至關重要,科學地構建和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行實踐是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人們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
2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實踐中突出的問題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生態農業已經在我國推行并發展了近40年,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生態農業技術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仍不成熟,還未達到預期效果[3]。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核心同時也是基礎。然而,在當前情況和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農業生產過程中推廣生態農業技術也并非易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推廣體系模糊不清,推廣后勁不足
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根據當地客觀現實出發,以認真分析和科學規劃作為必要前提,不能盲目也不能不切實際。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缺乏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相關經驗,存在意識不清、認識不足且表現較為盲目的情況。缺乏科學合理且因地制宜的技術推廣體系,沒能發揮推廣體系的科學和關鍵作用。
2.2 管理體制尚不健全
推廣體系模糊不清,造成了目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形式尚不完善、推廣人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現狀。推廣人員自身技術水平有限,專業的技術提升培訓不夠多。推廣人員的職業發展方向不夠明朗,工作職責、考核制度和晉升制度等還不完善,無法做到按勞分配,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4]。相關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嚴重影響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崗位責任心。我國生態農業推廣人員隊伍看似龐大,但實際的推廣效果卻并不明顯。
2.3 生態農業推廣人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在農業推廣體制不健全的前提下,農業推廣人員隊伍不健全,基層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由于推廣人員待遇普遍不高、工作條件差,招聘進來的工作人員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專業的生態農業推廣技術知識。松散的考核制度也造成了推廣人員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5]。
2.4 生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資金是創新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生態農業科研投資力度較低,這也導致創新人才缺乏、農業技術研發創新不足、缺少突破性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成果推廣難以形成大規模及農作物品種改良更新不到位等突出問題。部分科研人員不了解農民的心理和當地文化,推廣方法不得當,導致優良生態農業技術未被農民接受。
2.5 生態農業推廣運行機制有待改進
我國推廣機制構建方式較為單一,現狀是生態農業推廣是自上而下的,即技術員傳達,農民學。整個過程相對單一,缺乏有效溝通與監管的陽光通道,同時欠缺技術與農戶有效融合的力度[6]。因此,造成了生態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缺少互動,農民大多處于被動狀態,農民在過程中并不參與推廣人員的工作評價,這也影響了農民參與和使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3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及實踐中的建議及解決方案
3.1 構建科學推廣體系,為生態農業助力
生態農業是一種集高效、低耗和集約化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規劃構建合理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首先要進行科學的分析[7]。結合當地農業的優勢與短板,清晰定位生態農業發展的預期方向與目標,構建推廣體系的相關事項并提前規劃,以便提出具體解決方案。最終實現有針對性地構建生態農業推廣體系,構建科學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延長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率,助力生態農業發展并減少環境污染。
3.2 健全管理制度,調動推廣人員的內驅力
科學、完整和實用的管理制度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十分關鍵。要樹立長遠發展目標,在技術推廣時,工作人員應職責明確。管理者在招聘推廣人員時提高對技術水平的考核要求,入職后增加技術培訓的機會,確保其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明確,且有能力勝任未來崗位[8]。同時,每個崗位要強調培訓、管理及考核制度,為提高崗位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可把考核與工資結合起來,從內部提高推廣效率,增強推廣效果。
3.3 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
推廣人員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起著承上啟下和紐帶作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推廣效果,因此,提高推廣人員素質十分重要。針對不同的推廣工作人員,根據自身情況提出相應的提升要求。除了常規的培訓之外,針對學歷高、經驗少的推廣人員,要給他們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做中學;經驗豐富的推廣人員要多問,將實踐與新技術相結合,多學習新技術;推廣人員走進田間地頭,與種田能手、科技致富帶頭人多聯系、多動手,掌握書本上學不到的實踐經驗,做到“三多”,即多學、多問、多動手。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信息傳達機制,縣級推廣員把最新的農業技術傳達給鄉級技術員,然后由鄉級技術員傳給農民。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服務與基本素質納入到考核范圍,制定相關考核評價制度、考核標準和考核目標,加強人員考核,保證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質量,加大對相關工作人員素質養成的重視程度,通過完善培訓考核制度不斷提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自身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增強生態農業推廣軟實力。
3.4 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增強農業推廣信心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優化資金投入結構,盤活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加強加大對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力度。科技創新才能推動生態農業推廣的發展,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9]。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用更少的投資換取更多的效益,如果新技術實施的效果明顯,進一步加大農業技術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的認識,完善基層配套,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到新技術的實際應用中。良好口碑影響下,才能加快新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速度。
3.5 打造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新局面
當前技術推廣的路徑通常較為單一,嚴重影響技術推廣效果。因此,在構建和實踐推廣體系時,多元化推廣路徑是實施將相關農業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必須要考慮的。設置高效運作載體,加強服務建設,鼓勵高校、農研所等培養農業領域懂科研、能推廣、善經營、會運作的團隊。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農業推廣方式勢在必行。如采用手機微信公眾號可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方面的推廣,在短視頻平臺上開展有關生態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答疑、直播互動等。線下也可將技術培訓、合作開發、有償承包等形式與生態農業推廣相結合,使線上與線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之間相互補充,使農民較好地使用生態農業技術,使技術推廣與實踐緊密聯系[10]。進一步抓好科技示范,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度將會更高,進一步打開農業推廣創新能力更強的新局面。
4 結語
我國在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及實踐中不斷探索,生態農業推廣體系是實現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提高生態農業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對生態農業構建、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尤其在新時代下,建設和諧新農村,不斷關注基層農民,積極推廣新農業技術是我國政府近年來的工作重點。政府及相關農業部門組織專業性強、素質高的技術推廣團隊,更加積極有效地進行推廣活動,給予農民們更好的生產保障。同時,加強農民對新農業技術的認知,使農民能夠意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與時俱進。
分析了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所存在的難題,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措施,給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在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過程中,地方農業技術指導部門應該擔起責任,科學地構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將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應用相結合。構建與實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撐,相關主體部門應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確保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廖玉倫.我國農村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12.
[2] 張一鳴.依法治國視閾下的生態農業法治建設研究[J].青海農技推廣,2017(2):11-16.
[3] 王玉良.淺談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0(30):61-62.
[4] 張燕.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構建[J].農村經濟,2011(2):100-103.
[5] 張杰,王蓉.關于部隊農副業生產問題的解析及對策[J].管理觀察,2013(32):163-164.
[6] 張鐵嶺.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及實踐舉措分析[J].農技服務,2017,34(9):137.
[7] 宋瑞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J].鄉村科技,2017(25):19-20.
[8] 劉艷,曾林,烏春芹,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17(8):44-49.
[9] 邱化蛟,常欣,程序,等.農業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的現狀分析與構建[J].中國農業科學,2005(4):736-745.
[10] 張燕.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1(2):26-28.
收稿日期:2021-11-0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丘陵地區農業適度規?;洜I問題研究”(16XJA79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風險與農民權益保障研究”(17BJY089)。
作者簡介:智清雙(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農業管理。
*為通信作者,E-mail:puyongjian@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