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馬志超 劉璐
摘 要 文明鄉風是鄉村文化和鄉民素質內涵的集合體現,其建設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者們的重視。建設文明鄉風有助于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發展;有助于豐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新時代鄉村文明內涵;同時也有利于推進法制鄉村建設及推進國家法治普適性和治理水平的建設。梳理了現階段有關文明鄉風建設難點,以及對策、建議等現有成果,對學者們后續研究文明鄉風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文明鄉風;建設難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39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規劃。其要求包括物質與精神層面雙向“小康”。然而,我國社會發展整體變革的大背景下,鄉村整體發展落后于城市。相較于城市對時代文明融入的程度,鄉村則顯得較為落后。治理鄉風陋習頑疾,引領新時代鄉民弘揚優秀鄉風,對新農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明鄉風建設同國家綜合治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緊密相連。鄉風形成具有人文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和歷史繼承等特性。鄉風特性使得治理過程難度大、時間久和易反復等。鄉風建設過程涉及到“法”與“情”的沖突、歷史文化繼承與當代文化融合的沖突、鄉村新舊思想的沖突、新老鄉村主體本位迭代及鄉村人才供給難等沖突。因此,鄉村治理中迫切需要有人梳理現有學者研究成果,以便后續學者持續研究。
1 難點
文明鄉風建設意義重大,然而鄉風建設同樣挑戰巨大。當前學者們普遍認為文明鄉風建設難、周期久、易反復等困難主要體現在鄉風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有鄉風自身形成特性和鄉風建設主體2大層面;外因突出表現在政府治理及鄉村建設自身窘境等問題。
1.1 鄉風自身形成特性
鄉風的形成包含地域特性、文化特性、歷史傳承性和變異性[1]。宣朝慶在對文明鄉風塑造過程中發現,民俗信仰在建構過程中會對社會秩序有破壞性傾向[2]。劉盛學者認為鄉民意識領域的鄉風陋習積弊難返,短期內難以消除[3]。范建華認為鄉村文化在迭代的過程中會出現文化基礎斷裂,缺乏文化糾正的鄉風不可避免會被陋習所沾染[4]。治理這種被陋習沾染的鄉風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去修復。
1.2 鄉民對于文明鄉風建設認識不到位
文明鄉風建設的本質就是對建設主體進行行為和認知重塑。梁簌溟在鄉村建設理論的研究中強調鄉村文明是以鄉村作為根基,以農民為主體,發育而成的高度鄉村文明[5]。秦楊認為美麗鄉村建設中面臨著農民認知能力不足障礙[6]。例如,文明鄉風建設過程中,當公共改革觸及到個人利益時,以個人對抗集體的行為可能會發生;當個人私利得到滿足時,圖利風氣就會形成集體共鳴;法不責眾的思想下形成的鄉風關系網中,以個人行為綁架集體,會影響國家公權力的實行[7]。
1.3 基層政府難以發揮主導作用
文明鄉風建設過程中基層政府難以發揮出中流砥柱的作用。學者郭俊敏指出基層政府執政能力影響了黨和國家關于文明鄉風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效執行[8]。郭俊敏發現基層鄉鎮政府可能存在文明鄉風建設上無視村民意愿、政策執行不到位等[9]。曹正漢、李冰強指出政府在文明鄉風建設過程中會受到經濟條件、人力資源等內在約束[10-11]。
1.4 鄉風建設人才的不足
王軼認為文明鄉風建設需要發揮人才的引領、權威和示范作用[12]。付翠蓮在對鄉村治理的研究當中認為,中國城鎮化進程加速了傳統村落的衰敗,造成了鄉村人才的流失[13]。缺乏人才支撐的文明鄉風建設缺乏活力。袁玲兒對人才的作用進行了進一步研究,認為人才的流失將會進一步導致文明鄉風建設的主體出現“空心化”,對文明鄉風建設的生機、農村文化新的活力及優秀的鄉風文化繼承帶來嚴峻挑戰[14],但是對于人才流失導致鄉村“空心化”的路徑缺乏研究。
2 對策及建議
學者們對文明鄉風建設,鄉風治理的建議、對策和路徑等研究碩果累累。學者們從多個層面提出了解決方案。
2.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1)基層政府和黨組織要厘清自身角色定位問題。學者馬廷玉認為政府有清晰的角色定位,既有利于加強基層干部服務人民意識,又有利于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15]。而學者馮富帥在以人民為中心的鄉村治理研究中補充,明確政府職能角色定位,借助權力和責任清單,以群眾監督的形式倒逼基層的政府官員轉變“官本位”的思想[16]。2)完善基層官員選拔制度與管理模式。上官莉娜提出改變“官本位”的思想,就要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人員選拔方式[17];衷海燕提出不能僅依靠單一的“地方精英”和鄉賢治理的模式[18]。張歡認為村莊內部體制性精英與非體制性精英相整合型精英結構將會是主流趨勢[19]。王惠林在對村干部職業生成機制研究中認為“流動性任職”打破了傳統官員任職方式[20],為鄉村建設人才招募打開了大門,但是流動性任職的可行性有待商榷。3)政府主導文明鄉風的秩序重構。姜姝對文明鄉風中的制度化解研究提出了3個文明鄉風制度重構的要點[21]。
2.2 留人與用“才”
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和文明鄉風建設3個維度建設越來越離不開人才。王文龍在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研究當中認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能夠在鄉村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及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22]。學者付翠蓮在鄉賢參與鄉村軟治理研究中同樣認為新鄉賢能夠發揮好鄉土社會“解壓閥”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鄉村治理、文明鄉風建設的難題[13]。陳時提出鄉風文明建設需要以人才建設為依托,鼓勵地方鄉賢參與地方治理[23]。在不久的將來,鄉風治理與建設將會逐步轉向以精英、知識為中心的建設方式。早在2016年付翠蓮就提出重塑鄉村精英的“新鄉賢治理”模式[24]。至今為止,人才參與鄉村建設依舊是主流研究方向。錢再見在鄉村振興人才留住機制的研究上進一步提出了新鄉賢人才涵育機制[25],但是對于人才的引流方式研究沒有提出很好的解決辦法。
2.3 文化建設入手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文化為基礎的農業文明是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積累形成的,對區域建設有重要作用。學者趙霞對鄉村文化秩序危機的研究過程中表示,具有學習和互嵌的鄉村文化有利于維護鄉村秩序[26]。鄉村文化構筑的鄉情能夠在情感上增加鄉民的身份及價值認同感[27]。文明鄉風建設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鄉村文化當中,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同時也增加了文明鄉風建設的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村文化進行耦合,用先進的文化嵌入到鄉村文化未來建設體系當中,以文明鄉風建設為契機,進行傳統糟粕文化的過渡與淘汰。以文化發展為契機,弘揚鄉村治理、德治、法治。在嵌入式文化建設過程中,也能為建設主體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28]。
2.4 鄉村治理需要自治與法治相結合
結合我國國情,文明鄉風的建設走法治與鄉村自治相結合道路是國內學者們的普遍共識。金紹榮學者對農耕文化嵌入鄉村治理研究中,提出鄉村治理的內在價值本質,即“有序、共生、融合、協作”[29],它是一個相互打破與再相互結合的過程。鄉村治理必須打破中國傳統鄉村治理過程中的陋習村規,以人治逐步轉向法治,這樣鄉村治理公平才會顯現,才會達到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現代化。賴先進研究認為鄉村自治與法治中有效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可以降低政府鄉村治理成本[30],同時也能減低村民的適應成本,積極鼓勵鄉民參與到鄉風建設當中來,也能增加鄉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3 結語
學者們在文明鄉風建設遇見的困難、面臨的挑戰方面,從政府、鄉民、文化、建設路徑、治理方式等多重途徑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明鄉風建設研究重點將會更加詳細到以下4個方向。1)鄉風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參與建設,但如何任用目前的鄉賢鮮有學者研究。例如新鄉賢的任用,基層政府與黨組織人才選拔與任用方式等,以及如何人盡其才,參與文明鄉風建設將會成為重點;2)鄉村文化建設反面,國內學者有關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文化的融合路徑、方式、篩選標準缺乏研究;3)鄉村治理是一個動態過程,文明鄉風可以作為鄉村治理效果的晴雨表。未來研究政府主導下的鄉村治理模式,政府在鄉風治理過程中角色的發揮依舊是文明鄉風主要的研究方向;4)法治鄉村是必然的研究趨勢,文明進程的推進一定是建立在法治健全的基礎之上的,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替代傳統鄉村治理舊秩序的方法和路徑將會是文明鄉風建設在司法領域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 朱雄君.鄉風民俗變遷動力的理想類型分析:基于“結構-行動”的視角[J].社會學評論,2013(3):86-96.
[2] 宣朝慶,郝光耀.文明鄉風如何形塑:以農村建房中鄰里糾紛為中心的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96-102.
[3] 劉盛.文明鄉風與鄉村振興:重要意義、現實難點與關鍵舉措[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5):629-634.
[4] 范建華.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與實踐[J].思想戰線,2018(3):149-163.
[5] 梁簌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秦楊.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農民生態意識培育研究[J].農業經濟,2019(5):73-74.
[7] 張靜.現代公共規則與鄉村社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8] 郭俊敏.文明鄉風建設背景下的鄉鎮政府職能重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1(2):59-62.
[9] 郭俊敏.論鄉鎮政府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治理機制創新[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11.
[10] 曹正漢.中國上下分治的治理體制及其穩定機制[J].社會學研究,2011(1):243.
[11] 李冰強.區域環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行為邏輯與規則重構[J].中國行政管理,2017(8):30-35.
[12] 王軼,熊文.返鄉創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6):37-45.
[13] 付翠蓮.鄉村振興視域下新鄉賢推進鄉村軟治理的路徑研究[J].求實,2019(4):111-112.
[14] 袁玲兒.新農村文明鄉風建設的風險與應對[J].理論導刊,2008(8):71-73.
[15] 馬廷玉,鄭遼吉.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鄉村發展綜合評價[J].農業經濟,2018(3):33-34.
[16] 馮富帥.以人民為中心優化鄉村治理[J].人民論壇,2019(20):64-65.
[17] 上官莉娜,侯寓棟.化解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J].人民論壇,2019(20):68-69.
[18] 衷海燕.士紳、鄉紳與地方精英:關于精英群體研究的回顧[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26-130.
[19] 張歡.整合型精英結構及其基層治理的有效性:基于蘇州市Y村的經驗考察[J].鄉村治理,2019(2):78-88.
[20] 王惠林,楊華.村干部職業化的生成機制及路徑創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4-62.
[21] 姜姝.文明鄉風中的道德焦慮難題及其制度化解[J].農村社會發展,2018(6):18.
[22] 王文龍.新鄉賢與鄉村治理:地區差異、治理模式選擇與目標耦合[J].農業經濟問題,2018(10):63.
[23] 陳時.弘揚“鄉賢文化”讓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J].人民論壇,2018(6):21.
[24] 付翠蓮.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的變遷、困境與內生權威嵌入的新鄉賢治理[J].地方治理研究,2016(1):91.
[25] 錢再見,汪家焰.“人才下鄉”: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流入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L市G區的調研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9(2):54.
[26] 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J].中國農村觀察,2011(3):87.
[27] 姜姝,王建光.時序與家園的道德張力:流動群體中的鄉情背反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30.
[28] 葉志堅.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11):22-23.
[29] 金紹榮,張應良.優秀農耕文化嵌入鄉村社會治理:圖景、困境與路徑[J].探索,2018(4):121.
[30] 賴先進.發揮村規民約在社會治理中的耦合協同效應和作用[J].科學社會主義,2017(2):120-124.
收稿日期:2021-11-05
基金項目:河北工程大學創新基金項目(SJ010002275);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9GL058)。
作者簡介:李穎(1997—),女,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村物流。
*為通信作者,E-mail:10195114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