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越來越受重視,但有部分低集聚區傳統村落因其位置和重視程度等原因,發展處境較為艱難。通過對湖南省衡陽市寶蓋村、草市村2個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針對低集聚區傳統村落的一些共性問題,提出不同于以往傳統村落活化發展路徑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低集聚區傳統村落;活化發展;湖南省衡陽市寶蓋村;湖南省衡陽市草市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41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有機載體,是當地自然景觀和文化生活的活化石,其傳承了先輩們的智慧,記錄了自然、歷史、社會的更迭,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產。但隨著城鎮化的建設,傳統村落快速減少。為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守護民族根基,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四部門于2012年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項目,2014年保護傳統村落政策和扶持資金進一步深入落實。截至2020年底,我國分5批共公布了6 819個傳統村落,對所有公布的村落實施掛牌保護,中央財政支持。在國家的重視支持和保護下,傳統村落頹廢的形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些傳統村落集聚區域在國家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煥發了新的生機。但仍有一些傳統村落,尤其是一些低集聚低密度區的傳統村落在城鎮化的沖擊和現代商業化的夾擊下,還未找到合適自己村落特征的活化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1]。
1 概況
湖南省傳統村落多分布于西部和南部,即湘西地區和懷化地區,占湖南省傳統村落總數的50%以上,這些地區地形復雜、自然資源豐富、開發程度較低,傳統村落多而完整,加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和保護、精準扶貧的傾斜,傳統村落的生存處境相對優化。其他經濟較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傳統村落的分布相對較少,尤其是長株潭地區傳統村落總數不到10個,該地區的傳統村落(如張谷英村)的發展因較發達的經濟和較密集的人口難以維持傳統村落的原狀,同時因地理位置優越,得以享受到城市發展紅利,獲得了一定人流量和關注度,村落發展建設較好。還有一部分地區傳統村落數量不到湖南省平均數,經濟處于中等偏下地區,對村落建設和發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村落本身自然旅游資源相對匱乏,以致這些同樣被評審在冊的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略為滯后,如衡陽市的寶蓋村、草市村等傳統村落,其活化發展問題需引起重視。
寶蓋村位于湖南省衡南縣寶蓋鎮人民政府以東0.5 km,距衡陽市區東南約45 km,境內有312國道通行,在村人口不足千人。寶蓋村現有耕地209 hm2,其中公用地18 hm2。寶蓋村最著名的是寶蓋樓古民居建筑群,占地約2 hm2,始建于北宋末年。整個建筑群為磚木結構,呈封閉式構造,由牌樓屋、大屋場、探花莊、安里屋4大古民居構連而成,民居建筑雕龍畫鳳古香古色,是衡陽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極具史料價值和文保價值。寶蓋村所在的寶蓋鎮風景秀麗,分布有衡陽地區最大的丹霞群菩薩崖,丹紅如霞、延綿不絕的菩薩崖中青山玉樹籠霞,高湖碧波蕩漾,油菜朵朵燦爛,有詩人稱其為“人類最后的世外桃源”。蜿蜒的衡炎古道是古代朝廷祭祀炎帝的衡陽市最早、最長、遺跡最多的古道,是古代朝廷祭祀炎帝的御祭大道和鹽茶商道,古道風景迷人、民風淳樸。此外,寶蓋村還有三峰寨、雙河口鼓龍泉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草市村位于洣水及其支流永樂江匯合處,是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草市鎮下轄村,占據水運優勢,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自古就是洣水流域的魚米之鄉,物資集散中心。草市古鎮街道順水而建,倚坡而上,由東南向西北逐級延伸,呈棋盤結構。草市街原為周邊鄉鎮趕集聚集地,青石板街面,青磚青瓦兩層樓閣沿街鋪面,中間穿插一些祠堂、戲臺、廟宇等古代居民所需生活場所。古鎮中有“八仙下棋”“中州紅桔”“三江映月”等古景18處。草市北面有孤峰靈山,山上古木繁多,并建有靈山廟、神行宮、古戲臺及中州書院等古建筑,山腳有終年不涸不溢、冬暖夏涼的靈山神泉[2]。
2 問題
從硬件方面來看,低集聚區傳統村落有著與全國其他自然村落一樣的共性問題:由于勞動力的凈流出,村中建筑及各項設施尤其是古民居建筑均有因年久失修而落敗或矯飾過正而失真的現象。寶蓋村的寶蓋樓是當地鎮政府重點打造的旅游景點和宣傳對象,對其的保護也極為重視,但由于長年來無人居住,僅是表面管理,一些墻面、雕花等已逐漸脫落,一些牌匾、門當逐漸流失,后期維護也難以做到“以舊補舊”。古民居建筑多為留其形失其魂,僅是一個供游人短暫參觀即離開的空心殼。而古民居建筑周邊更是成為一些投資商、開發商搶占的地盤,很多建設直接開挖,毀田造房,經濟利益優先,破壞了古民居的環境氛圍。寶蓋鎮為吸引更多的旅游觀光人群,打造了油菜花田的黃金海公園、銀杏公園、夢緣山莊、有機茶園等人造景點,但景點公共設施配備與大城市相比又不夠完善,公廁數量少、衛生標準較低。草市村的傳統古建筑群距離衡炎高速10 km左右,昔日草市街人流如潮的繁華景象早已消逝,只留下空曠的青石板街和已腐朽的鋪面。原草市街上的人都住進了新街上新建的紅磚房,明清時期人氣旺盛的“趕春社”也在現代商業化的沖擊下逐漸消失。其他古建筑如靈山神行宮、演武坪、中州書院等也還處在改造待建中。
從軟件方面來看,存在的問題可分為以下4個方面。1)政府層面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很多鄉村振興、保護村落的政策措施,但針對性的有效政策少,執行中“一刀切”的情況多。寶蓋村依照振興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在古民居建筑群周邊毀田修建擬古建筑,大力打造網紅景點,反倒造成了結構性破壞。草市街“異地搬遷”,原有街道年久失修,加速衰敗。2)資金上,政府對傳統村落投入了一定的扶持資金,但相對于以前的短板和欠賬還有一定的缺口,且資金的使用多為分項下達,專款專用,難以滿足村落維護發展的需求。3)管理上,傳統村落過去多為自治,現在由民主選舉出來的村長、支書等人管理,這些管理者囿于自身認知,對村落管理和建設缺乏前瞻性和規范性。4)人才上,青壯村民凈流出,村落文化逐漸消逝。
3 對策建議
相對于高集聚區的傳統村落群,低集聚區的傳統在面對傳統村落活化發展上有優勢,也有弊端:優勢是低集聚區的傳統村落通常位于城市經濟相對發達、交通相對便利、村民思路相對活泛的地區,便于承接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溢出紅利;弊端是低集聚區傳統村落因單兵作戰、單打獨斗,關注度不及高集聚區,難以獲得聚眾效應和虹吸效應,吸引的游客人群少,獲得支持度低,容易在低級旅游模式上惡性循環,影響村落發展還破壞村落原有生態地貌。為了保留住低集聚區傳統村落特有的生活環境,避免走上傳統村落同質化,可從采取以下4個方面的對策。
1)走“微而精”的發展路徑。低集聚區的傳統村落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是村落及所在區域的大面積有特色的景點較少,適宜做精做細,于小村落中發掘大文章,由面上攤餅改為定點文化賦能,為村落發展添翼。以往傳播推介傳統村落都過于嚴肅正式,吸引力不足,在如今的微傳播時代反而不利于傳播。傳統村落的發展和宣傳可以借助小而微的碎片化信息滲透進入群眾視野,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形式,展現傳統村落精致而有意韻的田園詩意生活,吸引人們目光[3]。
2)走IP品牌化、文創化之路。與高集聚區的傳統村落相比,低集聚區傳統村落獲得長期大額投資機會較少,且過度投資也容易走入過度商業化的誤區。低集聚于傳統村落建設應減少非消費型產品、體驗產品外的其他重資產投入,重點挖掘當地本土文化,打造形象IP、品牌IP,走內容體驗為主的發展之路,滿足旅游者更深層次的內容體驗需求。例如,寶蓋鄉素有“嗩吶之鄉”的美譽,瀕臨失傳的嗩吶藝術,“龍燈鬧春、嗩吶祈福”的傳統活動,寶蓋三寶、寶蓋燒餅、寶蓋土頭碗等一些曾聞名于世地方土特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深入挖掘內容,打造內容體驗為主,故事IP、形象IP、品牌IP的頭部內容,給游客以沉浸式體驗,讓久居城市的游客深入體會悠久傳統的特色文化韻味,提升村落文旅產品的體驗感和延長消費時間。
3)發揮原住民主導作用。傳統村落的魅力不僅來源于史跡斑駁的古建筑,更蘊含在逐漸失傳的民俗風土人情中。以往的村落開發建設更多關注于硬件設施的保護與改造,忽略了村落軟文化傳承,使村落淪為了開發者的“空心搖錢樹”。缺少原住民生活與參與的村落喪失了發展內生力,應尊重以村民為主體的保護力量,提高村民對自己村落的熱愛關注,如以村集體為主體,修繕改進原有居住建筑,在不更改其原有外在面貌的原則下進行現代化改造,提高居住舒適度,鼓勵開展持續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傳統的商業活動,如草市交易,讓村落老人、手工藝者生產的背簍、木雕等自然手工產品在集市上流通。通過這些生活生產模式的恢復和常態化,讓原住民尤其老人們找到生活的意義,促進傳統產業乃至傳統文化的延續傳承[4]。
4)自下而上發展綠色創意農業。低聚集區的傳統村落因產業小、景觀零散,難以適應開發商模式,且與村民產權利益常有沖突,這樣的村落更適合采用村民自治,從下而上的組織生長模式,走一條突顯村落特色、內蘊村落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創意發展模式。以創意生產為核心,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技術升級改造原有生產模式,改進經營理念,注重打造沉浸體驗式消費,將村落打造的農業產品與文化、藝術創意相結合,提高消費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的轉型增效升級。對于景觀資源,要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形成特色景觀,將景觀審美性與農業發展的生產性和可持續性結合起來,形成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可持續發展;同時發揮綠色農業旅游帶動作用,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互融,將休閑娛樂、農耕活動、親子研學等結合起來,拓展農業生產產業鏈。例如,寶蓋村的銀杏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進一步修飾設計,打造壯麗的農業景觀吸引游客,但不能僅停留在吸引游客拍照打卡半日游,應進一步深挖細作,如利用游客好奇心態,與當地特色民間藝術嗩吶、節慶活動等相結合,開展獨特且更具深度的觀賞體驗。還可開展“寓教于農”的生態教育農業園,讓游客體驗農業原始耕作、采摘、制作當地特色農產品的過程,將吃、住、行、娛融為一體,讓久在城市中的人們親近鄉村,回歸自然。草市村則可利用歷史流傳下來的草市交易和豐富獨特的景觀資源,結合農村手作節、親子農業體驗、親子財商培養、循環往復的節市活動等,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研學教育及體驗消費結合起來,增加游客體驗性[5]。
4 結語
千村一面的發展路徑和大開大建的發展模式并不適合一些低集聚區小體量傳統村落。低集聚區傳統村落活化與發展應回歸村民這個主體,用“動態”眼光看待村落發展,讓村民在新時代重構自己村落的生產、生活、社會結構,培養村民自我的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讓外界看到真實的傳統村落生活場景,感知傳統村落特色習俗文化,獲得真實的村落生活體驗,使村落有活力,人們有歸途。
參考文獻:
[1] 郭晉媛.山西傳統村落旅游開發動力機制研究:基于民俗學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2):122-128.
[2] 楊立國,劉沛林.傳統村落文化傳承度評價體系及實證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12):8.
[3] 方明,李果,李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模式研究:以湖南為例[J].智庫時代,2019(21):8.
[4] 張暄.日本傳統村落文化與現代日本社會[J].東方企業文化,2007(11):124-12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優秀村落建館工作的通知[A/OL].(2017-02-28)[2020-12-16].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3/t20170310_230937.html.
收稿日期:2021-11-08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活態保護研究”(XSP20YBC398)。
作者簡介:謝予馨(1986—),女,湖南衡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E-mail:26823481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