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德
暑假還未過完,老師們就開始返校了。在校園里,看到大家興高采烈,互相打招呼、問好,非常感慨!雖然只隔了一個暑假,還不到兩個月,大家表現出來的熱情卻是發自肺腑的。在小別再聚的喜悅中,也隱約存在一種“痛苦狀”,用老師們的話說,就是“牛軛上肩了”,又要開始日夜忙碌、辛苦勞作了。
享受工作的過程
我相信,老師們的喜悅是自然的,牛軛上肩的無奈也是真誠的。但我更想知道:六月份還在學校參加放學工作會而今天不再出現在校園的老師,比如躺在床上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的李老師,比如退休了的劉老師,他們此刻會是什么心情?會說“我終于躺在床上,不用再上班了”嗎?會說“我終于老了,不需要上班了”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也許他們不一定特別喜歡教書這份工作,但今天他們一定會羨慕我們健康或者年輕。換句話說,要是讓他們在生病與工作或衰老與工作中選擇,我想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工作。假如我們今天都能夠帶著這種想法走進校園,我想,大家的精神狀態一定會更好;如果能帶著這種想法走進教室、親近學生,我想,大家的教學生態、教學效率一定會讓我們感到驚喜。
“工作著是一種美麗”,我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也忘記了是從哪里看到的。老實說,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這種感悟。最早引發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是我表弟的一場意外事故。
我和表弟從小一起學習、生活和勞動,關系非常密切,到了“晨起不辨衣襪”的程度。參加工作以后,我到一所普通中學當老師,他則仕途順利,很快就被選為書記的秘書。書記的重要講話稿、縣里重要文件的草擬,基本上都出自他手。沒過多久,因為一個調研報告被評為全區一等獎,他被行署領導看中,準備調他到行署辦公室工作。但他在五月一次下鄉調研的時候出了意外。那時我剛到一個鄉下中學當校長,于是每個周末都回縣城,到醫院里陪他,周日下午再返回學校。每次坐在班車上,想起表弟那不能站立的痛苦,想到自己可以健康地去上班,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工作著是一種美麗。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深切體驗,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從不會覺得辛苦勞累。經常有人問我:做學校校長,還堅持每天上課聽課,還回那么多學生的信、讀那么多書、寫那么多東西,還有社會兼職,不累嗎?我說:再累也不會比農民“雙搶”累吧?能做這么多事情,至少意味著健康和年輕。與生病、衰老相比,我肯定愿意選擇工作。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工作
我不是要大家都成為工作狂——我自己也不愿意。我晚上來學校,是因為河邊的風景好,學校的環境好,一來一去就是在鍛煉。這些年,學校引導大家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目的正是要解放老師們。但再怎么改革課堂,再怎么提高效率,它總歸是一項工作。有工作就要有付出,就要有考核和要求,這是和一般休閑最大的不同。
有的老師認為上班是在為學校打工,為學生打工,甚至是為校長打工。學校是你工作的地方,學生是你工作的對象,校長最多算是你工作的組織者。如果一定要用打工這個概念,那不如說我們都在為國家、為這個社會打工。但我更想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在為自己打工。
有一個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有一個老木匠年紀大了,找老板說準備退休不干了。老板爽快地同意了,但提了一個要求,希望他在退休之前再蓋一幢房子。老木匠答應了,但很不情愿,心想:反正要離開了,隨便做吧。于是心不在焉,偷工減料。終于房子建好了,老木匠去向老板辭行。讓老木匠沒想到的是,老板把一串鑰匙交給他說,這房子是你的了!老木匠驚訝不已,也后悔不已,早知道是這樣,就應該用最好的木料做精細些。可是一切都已成定局!
想一想,我們很多時候是不是就像這個老木匠?總是在結果出現后,懊悔不迭,希望能夠從頭開始。比如評職稱,最早評高級的時候,專科學歷需要20年教齡,有的老師就想還早得很,有的老教師甚至說這輩子沒了指望。沒想到有一年條件變了,只需要13年,我清楚地記得,那年出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早曉得這樣,去年應該準備一下。其實這種事情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比如做班主任,很多老師避之唯恐不及,能推就推,沒想到現在又出臺了新規定,評職稱必須要有擔任班主任的時間規定,于是有些沒做過班主任的老師又后悔了,有的和我開玩笑說:好像那些堅持做班主任的老師也沒缺胳膊少腿。我說,撇開功利性不談,做班主任至少有一個好處,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教育、理解教育。
我也在為自己工作。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待在學校里,喜歡在學校里轉,因為我知道,自己了解的情況,比等著別人來匯報所得到的更真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被動處理積壓的問題會更容易。我堅持原則,是因為我要對學校的發展負責,相比于挨歷史的罵,我覺得挨一個人或少數人的罵更容易承受。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為自己而工作的意識,我們的校園是不是會更和諧更溫馨?我們的教學質量是不是會更高?
認真教學是最好的師德
師德是近年來教育行業的一個高頻詞。有的人認為師德就是不觸犯法律、不侵害學生利益;有的人認為師德就是寫學習筆記、開會聽報告,對師德的誤解之深令人匪夷所思。開會聽報告是接受師德教育,不觸犯法律、不侵害學生利益是作為一個公民應守的底線,都不是師德的應有之義。師德就是為師之德,這個“德”可以解釋為“責任”“愛心”“包容”“奉獻”“公平”等內容。如果離開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它們最多只能稱為“人德”,即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美德。師德的核心必須建立在“師”的角色基礎上,它需要“責任”“愛心”“包容”“奉獻”“公平”等優秀品質,但它們都只是手段或表現,歸根到底,其落腳點必須是學生的成長。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為師之德高于做人之德,但又實實在在,并不假大空,更不玄乎。
試想一下,即使一個老師很有責任心和愛心,但課堂卻不受學生歡迎,教學成績也慘不忍睹,你會認為這個人的師德很好、很高尚嗎?或者一個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逮著學生就輔導,不讓學生有節假日,雖然考試成績不錯,但師生關系很緊張,學生恨不得時刻遠離這個老師,你說他的師德怎么樣?再或者一個人總是帶病堅持上課,但教學時只是照本宣科,效果也不好,你會認可他的師德嗎?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規范和要求,這些要求中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個性的,這些個性的才是職業的本質特點。教師工作的本質特點就是要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學是教師最基礎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認真教學是最好的師德。
認真教學就是要有效率地教學,既要對學生的學業負責,又不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休息、休閑為代價;認真教學就是不敷衍學生,就是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業表現,既在態度上一視同仁,又在方法上因材施教;認真教學就是要努力成長自己,無論是“學”還是“行”,都要能做學生的榜樣。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是不是一個人理想、信念、情懷、素質、能力的綜合體現?
教學活動不是技術訓練,做一個好老師必須實現思想和行動、情感和技能的高度統一,容不得虛假。當我們沉下心來認真教學的時候,自然就能享受工作的過程;也只有認真地教學,才會成就學生,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價值。基于此,工作著才是一種美麗!
(作者為原江西省宜豐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