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居國外的初中同學給我留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有‘青楓浦上不勝愁’,這個青楓浦說是在瀏陽市南,我也一直在想這么美的名字景色如何?你可以去找找看。”我這個在加拿大的同學大概是看膩了熱烈的加拿大紅楓,忽而生起了意蘊在漢字里的青楓浦上的鄉愁。春江只得青楓,卻和月夜清暉搭配得恰到好處。青楓堪待紅,紅楓無再青,這也婉轉切合了光陰流水不復還的意境。
所有對《春江花月夜》的注解都提到青楓浦在今湖南瀏陽市境內。蹊蹺的是張若虛寫的是長江邊的春夜月色,他大概沒有到過瀏陽河。青楓浦這普通的地名極有可能是長江上的另一處,如何就附會到了瀏陽河上?我想這應該是“詩圣”杜甫的功勞,遲來的詩人駕舟從湘江溯瀏水而上,乘著詩情來到瀏陽城南的青楓浦上。他看到浦上楓樹已不在,于是遺憾地在《雙楓浦》里寫道:“輟棹青楓浦,雙楓舊已摧”。但即使不是因為張若虛的詩意,杜甫也應該更是為了屈子而來,在那更古的時代,在那詩歌的源頭,屈原在這故人之地行吟:“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于是坐實了此青楓浦便是那不勝愁的地方。然而無論是青楓浦或者雙楓浦,在現在地圖上的瀏陽河邊都已經找不到了。
這天我一早開車往瀏陽,其實早就有計劃走一走瀏陽河。湘東四水,瀏淥洣耒,反而是離得最近的瀏水還沒走過。雖然青楓浦的地名已佚失在歲月里,但我大約知道它所在的位置。瀏陽市南邊有一條叫浦梓港的小河注入瀏陽河,所謂浦或浦口是指小河入江的地方,我猜想在這兩流交匯的河灣便是當年杜甫泊舟登岸的地方。
開車早早地從高速下來改走省道,貼著瀏陽城的西緣由北向南直奔瀏陽河。快抵達導航設定的目的地時,我忽然看見路邊河岸的草叢里有一墻粉壁。壁上寫著文字介紹此地為樟樹灣,其中有兩段寫道:“詩圣杜甫曾在此駐足,并留下千古名篇《五律·雙楓浦》”。“瀏城八景之一的‘楓浦漁樵’就在樟樹灣流域”。文字敘述這三公里長“幾”字灣的上游起點,就在兩水交匯處的“楓浦漁樵”。算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楓樹已摧,還剩樟樹,于是青楓浦變成了樟樹灣。我有點得意我的直覺,不過我一直很信任它。
在這青楓浦上坐看云起云落。(摘自《瀟湘晨報》12.26蔣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