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燕梅
樂至縣依托良好生態本底,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推進林業生態融合發展,有效將綠色資源轉化為發展資金,增加農民林業創收,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樂至縣積極探索森林資源管護新模式,建立完善“林長制+村級護林員制度”的管理模式,明確以“黨政同責、屬地負責、分級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縣、鄉、村三級林長制責任體系為主,300余名村級護林員負責山頭地塊為輔的責任清單體系,全面健全林長組織體系、目標責任體系、政策支撐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工作推進體系等林長制“五大體系”,通過“林長制”促進“林長治”,林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全縣林地保有量穩定在49.21萬畝,森林面積達到93.16萬畝(其中四旁折算面積1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3.6%,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241.31萬立方米,森林火災受損率控制在0.1‰以內,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以內。2019年9月,該縣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
著力在才、用才、育才上下功夫,堅持人才振興。選派9名優秀年輕干部、技術性人才到鄉村振興重點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指導開展林業產業實施及發展的同時,也讓青年干部在基層得到歷練成長。選派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實施林業科技培訓及指導6次,培訓指導林農800余人。吸引大學生、致富帶頭人等返鄉創業,創辦柑橘、李子、枳殼等涉林家庭農場100余家,產業面積6萬余畝,解決農民就業1000余人。與省林科院簽訂院校合作協議,并聘請2名省林科院專家學者作為我縣林業發展顧問,推進國家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提質擴面,在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成花卉及林木育種基地6.67公頃、苗木基地73.3公頃,花卉園13.33公頃,珍貴用材林基地17.5公頃。新考錄事業干部7名,為基層林業工作補充新鮮血液。

綠色樂至一景
聯合農商銀行,建立經濟林木(果)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按照“結合實際編制方案,制度創新制發辦法,政策配套給予支持,流程精簡及時辦理,政府搭臺業主唱戲,林業部門具體承辦”的工作方案,積極探索以“兩證一社”為核心內容的“三權分置”改革。經營者可直接事業經濟林木(果)權證進行抵押貸款,破解了非林地林權融資難題,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截至2021年6月,頒發《經濟林木(果)權證》28本,涉及10個鄉鎮29個村,157宗16257.7畝地;累計實現經濟林木(果)權抵押貸款落地6筆,累計貸款金額共計6620萬元,新發展林業產業基地面積約1萬5千畝。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目前全縣建成林業產業24733公頃,其中:木竹原料林7114公頃,特色經濟林17619公頃(特色干果498公頃,其中花椒485公頃、銀杏13公頃;木本藥材256公頃,其中杜仲133公頃、莘荑等其它藥材123公頃;木本油料5687公頃,全為核桃;桑樹6763公頃;特色水果3605公頃;其它特色經濟林810公頃),截止3季度末林業第一產業產值達53500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9萬元。持續推進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兌現工作,兌現2021年省下達的前一輪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9.24萬元,兌現面積2339.2畝,退耕還林生態林撫育補助資金202.51萬元,兌現面積101156.9畝。新增樂至縣蟠龍眾志、高寺紅利、雙河場鄉和平苗圃3戶,新培育銀杏等苗木350萬株,年產值達1750萬元。與省林科院合作,依托國家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大力發展珍稀花卉苗木產業,借助國家林業局四川森林生態與資源環境研究實驗室、四川省林木良種繁育工程技術中心等7個國、省科研資源,建成行業領先、西南地區唯一的生物技術組培中心,采用組培快繁技術,培育蝴蝶蘭等花卉名貴品種12個,打造花卉工程技術中心、園林花卉研究中心,研發培育園林花卉、綠化苗木品種100余個,年組培各類花卉種苗80萬余株。年生產各類組培苗5000萬株,各類盆栽花卉200萬盆。今年截至目前,培育出蝴蝶蘭、長壽花、非洲堇等各類花卉60余萬盆,銷售額達300余萬元,計劃到年底培育出各類花卉100萬盆,預計產值達500萬元。

農戶采摘青脆李

鄉村花卉旅游節場景

國家林業科技示范園區組培中心

蟠龍湖
持續推進農村“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綠化以及鄉村經果林、風景林和鄉村公園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實施文峰大道道路綠化約20公頃,成資渝高速公路綠化12公里,重要河道沿岸綠化7公里。建成山地景觀型綠道0.7公里,建成三元湖景觀綠道3公里,新增鄉鎮休閑公園4處,鄉村公共休閑綠地4處,打造綠化美化示范點11個。建成森林鄉村6個,森林人家14個,生態農家樂100余家。規劃建設觀音河濕地公園、孔雀湖旅游度假區等項目3個,樂至縣五彩林鄉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目前正在啟動4A級景區創建工作。2021年上半年共計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生態旅游產值達2.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