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婷婷

蔣濤
2021年2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發布公告稱,支持創建北京、天津(濱海新區)、杭州、廣州、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3個先導區后的第二批先導區名單。至此,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已增至8個。其中,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西部首個。此次獲批,將使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再提速。
“先導區擴容后的新格局,意味著‘十四五’期間,全國人工智能產業有望打破東強西弱的格局。”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負責人蔣濤看來,“西部將出現以成都為引領的人工智能發展新格局”。
“請別叫我‘汽車’或是‘幾只輪子’,我是奈特工業3000號!”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熱播的科幻美劇《霹靂游俠》中的經典臺詞。電視劇中的主角邁克爾·奈特總是駕駛著那輛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跑車KITT,在罪犯無視法律的世界里,為孤立無援的人們主持正義。在網絡還不發達的年代里,蔣濤總是和小伙伴們圍著電視看邁克爾·奈特如何懲治壞蛋,這成為他年少時最大的快樂之一。“可能每個男孩在小時候都有一個科幻夢吧。”蔣濤說,高考填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動化專業。“電視里的KITT實在太酷了,我當時就想,要是我能研發出這種智能汽車該多好啊!”
本科畢業后,蔣濤進入了一家國有企業,從事自動化方面的工程研究。但在近8年的工作中蔣濤日益發現,許多技術性問題僅憑現有的知識是無法從更深層面解決的,于是萌發了繼續深造的想法。就這樣,他白天工作,晚上復習功課。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蔣濤憑借優異的成績被重慶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錄取。“攻讀碩士學位時,老師會讓我們進行具體研究方向的選擇。我選擇的是智能汽車控制方向,這也算是圓了我年少時的夢吧。”蔣濤說。
2008年,即將碩士畢業的蔣濤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當時,已有兩所高校有意聘請他就職,并給出了優越的條件,可蔣濤心中總有件事割舍不下——“那時國內雖然在推進智能汽車方面的研究,但主要針對玩具車等小型車輛,而國外研究的都是公路上駕駛的車輛,我的夢想一直都在這種大型汽車上。”為此,他放棄了工作的機會,申請到國家留學基金委(CSC)的資助,公派到德國錫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著名的Institute of Real-Time Learning Systems(EZLS)研究所,蔣濤主要從事機器人視覺導航、崎嶇地域的目標識別、陸空機器人協同工作和人工復眼視覺等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師從K.-D. Kuhnert教授(中國科學院特聘外籍專家)。
“我特別感謝Kuhnert老師對我的關心,他要求我從基礎學起,一點一滴開始積累。老師常常告訴我,研究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實踐,而不是紙上談兵。為此,他經常指導我進行科學實驗,逐步提高我的動手能力。”在導師的帶領下,蔣濤主持和參與了德國應用研究基金FhG、德國科學基金DFG、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等國家、部級及企業合作的多個機器人相關項目的研究工作。2010年,他所研發的野外自主機器人在歐洲陸地機器人賽ELROB(European Land Robot Trials)中獲得大賽唯一獎項“Innovation Award”(創新獎)。作為大賽少有的亞洲面孔,蔣濤從內心里感到無比自豪。
2013年,學業有成的蔣濤拒絕了梅賽德斯奔馳、沃爾沃等知名汽車制造企業遞來的橄欖枝,毅然決定回國發展。蔣濤坦言,在德國求學期間,他時常會參加一些有關智能汽車的國際會議。他發現,參會的大多數都是國外的團隊,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團隊參會,而且這幾家都來自北京、上海及沿海等城市,作為汽車制造大省的四川卻沒有。“四川雖然是汽車大省,但并不具備高端研發智能駕駛技術的基礎。我是四川人,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技術,幫助家鄉發展智能制造產業。”為了能安心回國工作,蔣濤選擇了注銷德國的長居資格。“是國家培養了我,而且我的親人都在成都,我想用自己的所學為家鄉做點事。我明白回國后一切要從零開始,會很難,但是我不想讓自己覺得還有退路!”
“2015年,西南地區第一臺無人駕駛汽車ROR(移動機器人平臺)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田徑運動會開幕式上首次亮相。”“2018年,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研發的第二代新能源無人駕駛汽車在第六屆中國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圈粉無數。”一則則激動人心的消息,將人們的目光吸引到了沒有“985”“211”大學光環的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這所大學用自己的實力告訴世人,四川在研發智能駕駛汽車方面并不落后。而這一切,蔣濤功不可沒。回到四川的蔣濤,在眾多的高校中,選擇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作為他事業發展的新起點。借助這個平臺,他成功建立起西南地區第一個無人駕駛研發團隊。
回憶起這兩代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過程,蔣濤說,當時有許多知名廠商想一起合作,但他卻選擇了省內的企業。第一代車使用的是“金杯”,第二代車選擇了“野馬”。“這樣做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政府希望我們與本地企業結合,以此來推動四川由汽車‘制造’大省向汽車‘智造’大省轉變,從而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學校立足本地化,我們也認為根植四川的汽車產業做這些事更有意義。”
選擇本地小企業,意味著投入資金少、研究進展緩慢。團隊把無人駕駛技術移植到國產車時遇到了諸多挑戰,如發動機運轉不穩定、輸出不均勻,導致經常出現異常,這是以前在高端車上進行測試時沒遇到過的問題。不過,這也反過來幫助團隊針對問題做了一些突破、提升和改進。“可以說正因為遇到這些問題才使我們的技術不斷地得以更新,讓許多不可控因素基本得以解決,團隊適應能力也不斷增強。”
目前,蔣濤帶領團隊正在進行第三代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他介紹道:“第一代是基于燃油車做的無人駕駛,第二代是圍繞新能源汽車開展的。此次研發則是針對校園接駁車、旅游接駁車等特殊場景下使用的車輛。我想通過三代研發的不斷推進,讓無人駕駛技術離市場越來越近,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并且使用到這項科技。”
為了在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方面實現技術上的突破,蔣濤一方面不斷加強“內功修煉”,努力提高團隊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則“放眼看世界”,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展開國際交流與合作。2016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國際聯合研究院成立。該研究院由四川省教育廳主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和德國錫根大學EZLS研究所組成,是一個集研發、設計為一體,面向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鏈的省級公共服務機構。目前,研究院圍繞智能環境感知技術、移動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技術、醫療機器人、智能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開展了多項科學研究。
除了發展科技,作為該研究院的院長,蔣濤還有個愿望,那便是通過這個平臺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四川。“當年我和家人在德國居住時,有位鄰居是個70多歲的老太太,她和我家人的關系很好,很喜歡我的小孩。回國后,只要德國的報紙雜志刊登了關于成都的新聞,老太太都會剪下來寄給我們。我們也常常和她視頻分享國內的趣事。這么多年過去了,即使相隔萬里,我們的關系也還是那么親密。而且經過這樣的交流,老太太也更加了解成都。”憶起在德國的日子,蔣濤說,那會兒他的孩子還在讀小學一年級,有一天放學回來很生氣。原來孩子看書時發現德國提到中國時,還用的是民國時期的照片。那些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都以為中國現在還是貧窮的、落后的。“國際聯合研究院的建立,讓我們在國際層面上實現了教師、學生的互派與交流。我想以此改變國外對我們的偏見,讓外國人看到,我們的祖國是多么繁榮富強!我們的四川是多么美麗富饒!”
接下來,蔣濤的工作重點將放在技術的產業落地上。他認為,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頭部企業資源、資本活躍程度,以及人才層次和聚集度都存在一定差距,“這些是難以短期解決的現實問題”。以上海為例,僅是張江人工智能島,就聚集了20多家世界AI領域的頭部企業、重點科研院所和近百家大中小企業,可以極大擴展“人工智能+”的產業場景。如若復制“上海模式”,最大化地將人工智能與過多產業結合起來,對西部地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人工智能+’的場景很重要,接下來成都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找準優勢產業和潛在市場。”蔣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