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周楊
審稿專家·田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醫師)

每次住院時都要查的“電解質”你知道是什么嗎?它和人體的健康有什么關系嗎?
“電解質”是指人體內的離子,比如鈉、鉀、鈣、磷等。而心律失常疾病與鉀、鈣和鎂等電解質關系密切,各離子水平過高或過低都十分危險。
各離子在體內的移動會產生電位變化,參與心臟的規律收縮和舒張,所以電解質紊亂是導致或加重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此外,多種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就是阻斷離子通道,若電解質紊亂必然會影響藥效,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心律失常。
鉀與心臟自律性密切相關。
鉀低了(低于3.5毫摩爾/升)鉀低了,心肌興奮性及傳導性均增加,易出現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甚至出現心室撲動、心室顫動,乃至猝死。輕度降低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也可能會出現四肢無力、手麻腳麻、惡心嘔吐、厭食、腹脹、萎靡不振、反應遲鈍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膈肌、呼吸肌麻痹,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癥狀,導致神經系統反應遲鈍,甚至昏迷。

鉀高了(超過5.5毫摩爾/升)鉀高了的表現則剛好相反,心率容易慢,好像踩住了“剎車”,易導致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各種類型傳導阻滯等,甚至心臟驟停導致猝死。生活中高鉀血癥更為少見,多是一些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者自行極度亂補鉀者等,導致鉀排不出去或者排得少。
其實健康人群很少存在血鉀問題,因為日常飲食完全可以保證人體對鉀的需求,自身調節機制也可以維持血鉀穩定,多了就會通過腎臟排出去。但長時間不能吃飯或吃飯差的人需要警惕低鉀血癥,因為每天不攝入鉀也會排出一點鉀。嚴重的腹瀉、嘔吐,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患者長期服用利尿劑類藥物(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等)時,要定期監測電解質,注意補充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橙汁。
機體內絕大部分(99%)的鈣以磷酸鈣和碳酸鈣形式貯存于骨骼中,極少部分的鈣起著維持神經肌肉穩定性的作用。“存在即合理”,所以鈣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鈣低了(低于2.25毫摩爾/升)俗話說“腿抽筋,缺鈣了”,即鈣低了會導致肌肉痙攣。除此之外,鈣低了還容易誘發癲癇,對心肌也有影響,會導致心肌的收縮力下降,出現心力衰竭癥狀。
鈣高了(高于2.75毫摩爾/升)鈣高了,表現則剛好相反,心肌收縮力會異常增加,若繼續高到4.8毫摩爾/升,甚至到5.0毫摩爾/升以上,心肌收縮功能會受到抑制,自律性降低,進而誘發多種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威脅生命。血鈣輕度升高時還可出現神經癥狀,如抑郁、疲軟、乏力、意識模糊,若繼續升高,可出現幻覺、定向力障礙和昏迷等癥狀。
其實,相比鉀離子水平紊亂,健康人群更不容易出現高鈣/低鈣血癥。高鈣/低鈣血癥多見于急性重癥胰腺炎、腎功能不全及甲狀旁腺功能異常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除青少年為促進生長、老年人為預防骨質疏松外,大多數無須特意補充鈣。

說到電解質與心房顫動,鎂可能是與之關系最密切的離子。與鉀、鈣不同,腎會“留住”鎂。大部分鎂從糞便中排出,其余經腎排出。
鎂低了(低于0.7毫摩爾/升)鎂低了多是因為長期饑餓、吸收功能障礙、長期的胃腸消化液喪失(如腸瘺),可以出現如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甚至出現室性顫動。低鎂和低鈣的其他系統臨床表現類似,易出現面容蒼白、肌肉震顫、手足搐搦、記憶力減退、精神緊張、易情緒激動,嚴重者可有煩躁不安、譫妄及驚厥等癥狀。
鎂高了(高于1.10毫摩爾/升)鎂高了主要發生于腎功能不全時,偶可見于應用硫酸鎂治療子癇的過程中,可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嚴重鎂中毒時發生心臟停搏癥狀。同時高鎂和高鈣的其他系統癥狀也有雷同,乏力、疲倦、腱反射消失和血壓下降等,晚期可出現呼吸抑制、嗜睡和昏迷癥狀。
鎂與心房顫動的研究聚焦在兩個方面:補充鎂是否可以降低普通人群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及心臟外科手術后心房顫動的發生率。目前得出的結論似乎是血鎂水平低者更容易發生心房顫動,但也有研究提出補充鎂對于降低術后心房顫動風險沒有益處。所以,對于日常補鎂是否可以減少心房顫動,理論上可以,但目前的研究尚未得出明確的結論。
日常富含鎂的食物主要為堅果、粗糧和深綠色蔬菜,即使不能預防房顫,適當攝入也有利于身體健康。
總之,我們要關注自身的電解質水平,及時就醫,切勿隨意補充電解質。(注:最終診斷還需參考各機構檢驗結果參考區間)
TIPS
如何預防電解質紊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們挑食、偏食,不愛吃蔬菜水果,其體內的鉀離子的含量就很可能低,惡心嘔吐、頻繁腹瀉會把胃內容物、胃液等排出,造成電解質紊亂。
預防電解質紊亂應保持飲食清淡,多補充蔬菜,適當補充粗糧和雜糧;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