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俊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陳立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看門診
任先生今年40歲,體檢時發現自己的高壓接近180毫米汞柱。他有點不敢相信,“我又不胖,不吸煙也不喝酒,身體一直很健康,怎么會有高血壓?”在家人苦口婆心地勸說下,任先生終于來到醫院,經醫生檢查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醫生建議他服藥控制,他卻固執得不肯遵從醫囑,“降壓藥有副作用,而且一旦開始服用降壓藥,就要一輩子服用,我不想做‘藥罐子’”。
像任先生這種“自說自話、不遵醫囑”的患者并非個例。高血壓有那么可怕嗎?不吃藥能不能控制高血壓?降壓藥的副作用有多嚴重?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血管疾病和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危險因素。從過去6次我國高血壓患病率調查數據顯示,高血壓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偏向于年輕化。高血壓病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朋友們不妨了解一下身邊的親友、同事,可能有不少人已經“中招”。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建議,對于確診患有高血壓,且收縮壓為≥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為≥90毫米汞柱的患者應該啟動藥物降壓治療。在此要注意,收縮壓和舒張壓2個只要有1個達到上述標準就應該開始服用降壓藥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您滿足以下任意一條,也需要啟動降壓治療:確診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梗死、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心房顫動、心力衰竭);被醫生判定為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有糖尿病;患有慢性腎病,即使收縮壓在130~139毫米汞柱,也需要啟動降壓治療。

總的來說,高血壓的危險分兩種。一種是急性血壓升高所帶來的危險,比如急性腦中風、急性腎功能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等。腦中風引起的突然死亡、癱瘓可能是大家比較害怕和重視的,門診經常會碰到很多人來就診就是因為身邊有人由于高血壓而突然發生了中風。另一種是高血壓所引起的慢性損害。長期的血壓升高會慢慢破壞人的心臟、腦、腎臟、眼睛等器官,這種慢性損害基本是不可逆的,像是殺人于無形的“隱形殺手”。高血壓的慢性損害容易被人忽視,特別是工作繁忙、對自己的身體疏于照顧的人,等到人們發覺高血壓已經引起心臟、腦、腎臟和眼睛等器官的慢性損害時,往往已經遲了。
不可否認,每一種降壓藥都有相應的副作用。目前主流的一線降壓藥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藥物、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類藥物、利尿劑等,這些一線降壓藥的副作用比較小,遠遠低于高血壓帶來的危害。千萬不要盲信某些非專業人士所謂的降壓藥物毒性很大,不去服藥或停用降壓藥,而對自己的高血壓聽之任之,最終受害的是自己。
此外,所有降壓藥服用過量都會導致低血壓的副作用,應該引起重視,平時應該監測血壓。其次,本身肝功能良好的情況下,以上4類一線降壓藥物一般不會影響肝功能;如果高血壓的患者合并肝病,出現肝功能下降,原先應用的降壓藥效果可能會增加,應該密切注意監測血壓,一旦出現低血壓,應該及時減量或停藥。xx普利、xx沙坦使用后具有心臟、腎臟和心腦血管的保護作用,使用早期可能出現一過性腎功能下降,但往往能自行恢復,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咨詢一下專業的腎臟科醫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降壓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心臟、大腦、腎臟等重要器官。大型的研究已經證明,合理的降壓治療能夠延長壽命,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因此,高血壓病患者一般是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服藥的,這樣才能使我們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當然,在高血壓人群中,約有5%~10%的人其實是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是指繼發于其他疾病的高血壓,當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為繼發癥狀的高血壓可以被治愈或明顯緩解。所以,體檢或者發現高血壓之后,我們應該及時就診,醫生會做必要的繼發性高血壓篩查,同時評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后者同樣重要,因為這決定了我們的降壓目標。
根據2021年WHO發布的《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所示,治療或預防高血壓的非藥物方法包括: 1 減少鹽的攝入,推薦每日少于5克; 2 多吃水果和蔬菜; 3 避免久坐,適度有氧運動; 4 戒煙; 5 限制酒精攝入;6 限制攝入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消除/減少飲食中的反式脂肪。
TIPS
穩控血壓
穩定血壓要注意:1 降壓藥物服用的原則是:小劑量開始,盡量應用長效藥物,維持24小時血壓穩定。2 降壓藥物不能頻繁換。3 不能悶頭吃藥,不看效果。4 血壓突然升高,不可“迷信”輸液治療。5 血壓控制良好而又沒有不良反應的降壓藥物可以長期服用,不存在耐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