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曉溪(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內分泌與生殖科常務副主任、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副院長、主任醫師)
不久前,“我國每年約30萬名試管嬰兒誕生”的話題登上了熱搜榜,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面對飆升的輔助生殖技術需求,網友們紛紛感嘆“壓力山大”“生娃要趁早”。
育齡夫婦性生活正常、同居未避孕而一年內未妊娠,這是醫學上對不孕癥的定義。根據2021年5月《柳葉刀》發表的《中國女性生殖、孕產婦、新生兒、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特邀重大報告》顯示,我國的不孕率已經從2007年的12%上升至2010年的15%,2020年又上升到18%左右。
女性的卵巢功能、子宮條件和男性的精子質量都與生育結果息息相關。而近年來生活環境的改變與污染、感染性疾病與精神壓力的增長、婚育年齡的普遍推遲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懷孕。
引起不孕不育的原因中,女方因素占40%~55%,包括輸卵管因素、排卵障礙、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男方因素占25%~40%,包括少、弱、畸、無精子癥等;夫妻雙方因素占20%,病因難以明確的(包括免疫因素、卵子質量異常等原因,很難確診)約有10%。
“生育要趁早”背后隱含的其實是適齡生育的科學觀念。夫妻雙方的年齡對于妊娠結果有著直接且重要的影響。
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為22~28歲,29~35歲可能是平臺期,生育力下降并不明顯;但35歲之后,生育力開始急速下降,可以說,35歲是女性生育年齡的分水嶺。女性的卵巢儲備功能、卵子數量和質量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卵子質量的下降易導致受精后胚胎染色體異常,繼而導致胚胎不發育,最終導致早期流產。

男性一旦超過40歲,睪丸中生精細胞和間質細胞數量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降低,這些男性生殖道的變化可誘使精子質量和數量下降,即便對年輕配偶進行輔助生育治療也會影響結果。
“試管嬰兒”是大家對于“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俗稱。根據適用情況不同,“試管嬰兒”可以分成第一、二、三代,分別對應的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及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技術。試管嬰兒不是代數越高越好,它們分別有各自的適應證,不同的疾病必須選擇不同的技術。
試管嬰兒最初是針對輸卵管阻塞導致不孕的女性而設計的。這些女性因為輸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難以結合而不能自然受孕,所以就用試管代替她們的輸卵管,因此形象地比喻為“試管嬰兒”。在男方精子正常的情況下,用最傳統的常規受精方法,將取出的精子和卵子一起體外培養,讓他們自然結合形成受精卵,再培養3~5天形成胚胎,移植到妻子的子宮里。
如果男性有嚴重的少弱精癥,正常情況下無法自然受精,則需要胚胎學家在顯微鏡下把好的精子挑出來,通過顯微注射的方法將精子注射到成熟后的卵細胞中,這也叫顯微受精。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再移植到母體內。
夫妻一方若有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或者存在某些遺傳基因導致致死性疾病和嚴重殘障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貧血、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或者是不明原因的反復流產患者,可以將卵子與精子體外結合配成胚胎后,利用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篩選出健康的胚胎進行移植,降低流產風險,同時盡可能避免遺傳病患兒出生,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

試管嬰兒成功率因人而異,年齡、卵巢功能、精液質量、子宮條件等都會影響成功率。目前我國各生殖中心臨床妊娠率在40%~60%,活產率在30%~35%。
年齡是重中之重,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建議適齡生育,即便是接受輔助生殖治療,一般而言,成功率也和年齡成反比。
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與女性的年齡緊密相關。例如,唐氏綜合征又稱21三體綜合征,發病率隨孕婦年齡的增高而升高。年齡因素所起的作用在35歲以上孕婦尤為明顯,且只與女方起源的21三體有關。45歲以上的女性得到正常染色體胚胎的概率更是下降到了10%甚至更低。即便成功懷孕,女性的高齡也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出現妊娠并發癥的可能性明顯高于平均值,出現產后出血的可能性高1.46倍,出現妊娠高血壓的可能性高2.36倍,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39倍,出現前置胎盤的可能性高2.56倍,出現胎兒早產的可能性高1.33倍,出現死胎的可能性高1.91倍,出現胎兒生長受限的可能性高1.66倍。女性一旦超過40歲妊娠,流產率可能高達40%。此外,有研究證實,男方年齡增長可增加女方自然流產、早產、死胎、精神分裂、自閉癥和遺傳異常的風險。
壓力造成不孕,不孕增加壓力,互相影響直至惡性循環。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率也與潛在的焦慮、負面情緒、婚姻關系、壓力下的生理反應息息相關。因此,除了適齡生育、提高胚胎質量、改善子宮環境等主要因素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也很重要。有需要的夫婦可去生殖心理門診咨詢,由專業醫師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