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佐冰 羅洎
摘 要: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存在扶貧貸款風險高、金融同業競爭與扶貧政策矛盾、資本逆向選擇和“脫農”現象嚴重、農村保險制度與信用制度建設滯后等問題。該文基于對國外金融扶貧經驗的借鑒,提出了提升扶貧精準度以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多元和開放的金融扶貧體系以構建良性可循環競爭機制、建立金融扶貧激勵機制以增強金融機構支農動力、建設和完善保險機制以凈化農村信用環境等對策,以期為優化我國農村金融扶貧路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扶貧;路徑優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2-0007-03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是鄉村振興開啟之年。要決戰全面小康和順利開啟“鄉村振興”模式,就必須用好金融“活水”,不僅要發揮政府財政投入作用,也要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積極發揮作用,打通農村地區融資梗阻,把資金輸送到農村薄弱地區和重點地區,以更好地推動農村地區發展,激發農村內生動力,增強脫貧動力。
1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扶貧現狀
1.1 扶貧貸款利率低、風險高 由于農業產業受季節、天氣影響大,不可控因素多,風險遠高于其他產業。我國農業是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分散經營小規模農業,收益較低,因此低利率貸款才能與農村的“土壤”相容。農村地區村民分散居住、交通不便,導致金融機構運營成本較高。但在實際運營中,農村地區貸款利率往往不高,金融機構的成本和收益失衡,勉強以微利甚至虧本的方式運營,導致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貸款的積極性不高。
1.2 金融同業競爭和扶貧政策“互斥” 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發揮著“排頭兵”和“主力軍”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信用社逐漸改制成股份制經營的農商銀行后,其股東希望發放高利率貸款以獲得豐厚利益,但精準扶貧要求金融機構發放低利率貸款。同時,農商銀行獲取存款成本較高,為追求貸款利差和收益,農商銀行更欲趨向發放較高利率貸款。但在農村地區發放的扶貧貸款利率遠遠低于正常貸款,導致發放主體難以兼顧精準扶貧與追求利潤。
1.3 資本逆向選擇和“脫農”現象嚴重 資本天然具有逐利性,對于風險高、收益低、不確定性強的農村地區,資本往往繞道而行,流向高凈值的城市,留存在農村的資金被稀釋。即使在農村地區,有限的資本也流向經濟實力較強并打著農業旗號的非涉農產業,急需發展資金的貧困人群往往無法獲得資金,有限的低利率扶貧信貸資金多數被農村中具備較好經濟基礎并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及關系的人群占據,造成了嚴重的資本“逆向選擇”,需要低利率扶貧資金的人群往往無法獲得低成本的發展資金。
1.4 農村保險制度和信用制度建設滯后 農業具有高風險、不確定性強、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等特性,若遇自然災害,很可能顆粒無收,而僅僅依靠微薄的國家補助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生產。保險具有經濟補償和風險轉移功能,完善的保險體系能為農村發展保駕護航,有效規避風險和幫助恢復生產。由于受農戶對保險了解不足、保險宣傳廣度和深度不夠等因素影響,目前農戶承保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偏低,未能有效構建農業保險安全網;保險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城市和經濟較好地區,忽視貧困地區保險品種開發,無法滿足農村地區客戶需求。部分農戶信用意識不強、信譽差、故意逃避貸款債務等,甚至將小額扶貧信用貸款當成無償的救濟金,認為無需歸還。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機制,無法對此類“劣質”客戶進行限制,致使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和涉農企業束手無策。
2 國外金融扶貧模式
2.1 美國模式:“復合信用”構建農村金融體系 “復合信用”是以商業銀行為主導,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農村保險作為有效延伸和補充,解決“三農”發展過程中資金缺乏難題。美國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套體系完善、效果顯著、適應不同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商業銀行采用市場化和商業化模式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和服務;農村合作社在政府引導和幫助下,為不滿足商業銀行貸款條件的低收入者提供小額信貸;政策性金融為貧困群體提供不以盈利為目的、帶有公益性質的貸款和服務,為不滿足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貸款條件的貧困群體提供貸款和服務。完善的保險體系和保險補助措施,讓美國農戶都樂于購買農業保險,從而有效規避農業發展風險,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2 孟加拉國模式:“鄉村銀行” “鄉村銀行”設立之初就以服務貧困群體、提供低利率貸款為宗旨,旨在幫助貧困群體擺脫發展資金困擾。“鄉村銀行”主要服務對象是貧困人群,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以扶貧為目的的公益性、非盈利基金,基金支持對象僅為貧困人群,貧困人群能較為容易獲得資金支持,即農民貸款難度和農民貧困程度成反比,越貧困的人群越容易獲得貸款;小額扶貧信貸以遠低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形式發放,使貧困人群以較低成本獲得貸款。相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鄉村銀行”大大降低了對抵押物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不需要抵押物,貧困人群獲得資金的機會大幅提升。為避免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道德風險”,鄉村銀行通過“五戶聯保”的內部控制模式規避風險,即5戶組成1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督資金的用途和使用情況,風險共擔,共同承擔還款責任,資金使用效率和安全系數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采用強制儲蓄的方式建立風險補償金,實行交替還款,如果前面貸款未還清,便無法獲得新貸款。由于農民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對彼此很了解,5戶構成1個貸款小組,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危害,也降低了鄉村銀行的貸款成本,找到了高風險和低利率之間的平衡點。
2.3 印度模式:“自助小組+銀行” 自助小組是由貧困人員共同組成的小團體,小組成員將私人財產和儲蓄存入小組并形成共同基金,小組成員均可使用基金,可快速解決組內資金短缺問題;同時,小組成員監管資金使用情況,從而提升資金使用效率。若自助小組滿足銀行貸款條件,自助小組還可利用共有基金向銀行申請貸款。自助小組和銀行合作,大幅增加了資金總量,不僅可滿足農民資金需求,還可從側面了解農民情況。
3 鄉村振興下農村金融扶貧對策
3.1 提升扶貧精準度,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資源匹配度不高、供給總量不足、配給不精準等問題使得有限金融資源運行效率不高。因此,要讓有限金融資源發揮更優作用,首先應精準識別配給對象,將金融資源配給需要的貧困人群,從而將“金融活水”引到農村和農戶,避免金融資源“脫農”和逆行選擇的現象發生;農村金融機構應該根據地方政府劃定的貧困線,將重心和焦點放在貧困線以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并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列入信貸名單。名單中的貧困戶若有資金需求,農村金融機構在評估其償還能力和信用后,采取“精準滴灌”方式供給金融資源。同時,為消除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問題困擾,可通過鄉鎮保片干部、村組干部、第一書記、鄉鎮信貸員等群體收集、整理農戶信息,并組建村社信用評議小組,對所居住村社居民進行初步的信用評定;農戶可采取3~5戶聯保的方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監督的互助小組,經村社信用評議小組初審,再經金融機構審定,直接對互助小組授信,互助小組貸款無需抵押物,可在授信額度范圍內隨時支取貸款。村社信用評議小組和互助小組的成立可有效整合信息源,農村金融機構可根據2個小組提供的信息進行貸款審定。由于2個小組都是本村居民、本地干部,對需要貸款人了解較全面,金融機構不需要再次收集貸款人信息,可節省交易成本。互助小組成員應在成立之初等額籌集基金用于預防貸款風險,獲得貸款的成員應將貸款發展產業的收益按比例提存風險準備金和分紅金,當互助小組成員暫時無法歸還貸款時,應首先支取風險準備金用于歸還貸款,若風險準備金不足,則提取原始基金用于歸還貸款,欠款成員恢復生產后應逐年補足原始基金和風險準備金。
3.2 建立多元、開放金融扶貧體系,構建良性、可循環競爭機制 在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中,傳統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或者農商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起著“主導”作用,其中農村信用社或農商銀行占據大部分,還有小部分農業銀行和村鎮銀行覆蓋著為數不多的鄉鎮,農村地區金融資源緊張、供給不足。因此,要加大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扶貧力度,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準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增加和豐富農村市場金融主體,鼓勵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加入到扶貧中,降低準入門檻和數量限制,新建基于熟人和村民為主體的資金互助社,構建有序、多元、安全、開放的農村金融市場。積極引入互聯網金融助力扶貧,鼓勵農村經營主體采用股權眾籌、P2P等方式直接融資,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
3.3 建立金融扶貧激勵機制,增強金融機構支農動力 逐步建立審慎金融監管體制,兼顧公平、效率與安全。人民銀行和銀保監局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將服務網點延伸至鄉鎮,優先規劃和審批貧困地區分支機構及網點,并支持更多公益性小額貸款主體下沉到鄉鎮,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和質量。建立差異化的考核、監管機制,將普通地區和貧困地區分開考核、監管,貧困地區的考核指標中應增加扶貧再貸款及支農再貸款分值,在現行政策上給予傾斜和利率優惠,將扶貧貸款風險容忍度提升至4%以上。對于貸款偏離扶貧目標的農村金融機構,應予以處罰,防止農村資本過度外流。將政府財政性存款和可調控性資金與金融機構普通支農貸款、金融服務覆蓋面、農村小額扶貧信貸相掛鉤,積極發揮好財政資金誘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向貧困人群發放貸款,支持貧困地區發展。
3.4 建設完備保險體系,凈化農村信用環境 采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宣傳保險知識和失信嚴重后果,積極引導農民增強保險意識和信用意識。充分利用好金融下鄉的宣傳機會,定期組織保險公司進入鄉鎮進行現場宣傳、現場理賠等活動,拓寬保險宣傳面,尤其是涉農保險產品在農村地區的宣傳,引導農民自愿、積極參保投保。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原則,組織開展中央品種和地方品種的承保工作以及種植業實施精準投保和養殖業足額投保,從而提升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率。保險公司應根據不同需求、不同經濟情況,結合地方差異和公司差異開發新的保險產品,適當降低費率,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保險需求,特別是面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產品,比如開發費率較低的防范重大疾病險、意外事故險,圍繞地方特色產業開發新保險品種;地方政府應為特色產業配套相應保險專項資金,用于特色保險補貼,激發保險公司開發特色險種動力,減輕特色產業上下游企業和農戶保險負擔。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民信用檔案體系,根據鄉鎮政府提供的貧困戶名單和村社信用評議小組的意見,定期對農戶評定信用等級,并根據收集的信息持續跟進貸款使用情況,進一步降低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1]唐任伍,肖彥博,唐常.后精準扶貧時代的貧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徑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33-139.
[2]杜興洋,楊起城,邵泓璐.金融精準扶貧的績效研究——基于湖南省9個城市農村貧困減緩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9(4):84-94.
[3]王鸞鳳,朱小梅,吳秋實.農村金融扶貧的困境與對策——以湖北省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6):99-103.
[4]周雙,劉鵬.我國貧困地區金融精準扶貧創新研究[J].上海金融,2017(1):17-22.
[5]李創,吳國清.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思路探究[J].西南金融,2018(6):28-34.
[6]趙丙奇,李露丹.中西部地區20省份普惠金融對精準扶貧的效果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20(1):104-113.
[7]李伶俐,周燦,王定祥.中國農村扶貧金融制度:沿革、經驗與趨向[J].農村經濟,2018(1):61-68.
[8]郭佳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基于全國11家省級農信的案例[J].西南金融,2019(8):54-62.
[9]陳芳.貧困地區農戶融資需求與融資能力——基于有序選擇模型的實證分析[J].南方金融,2016(7):57-66.
[10]申云,彭小兵.鏈式融資模式與精準扶貧效果——基于準實驗研究[J].財經研究,2016,42(9):4-15.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