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蓮 梁遠楠 張麗君 譚瑞坤 韓東苗 高東蓮

摘 要:對臺農1號百香果的果實品質、產量等引種表現進行研究,總結提出臺農1號百香果林地選擇、苗木選擇、整地與備耕、回土與基地、栽植、搭建棚架、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控及采收等適宜肇慶地區栽培的關鍵技術,以期為臺農1號百香果在廣東地區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臺農1號百香果;引種;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7.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2-0044-02
臺農1號百香果為臺灣鳳山熱帶園分所以紫色種為母本,黃色種為父本培育的雜交F1代品種[1-2]。該品種自然結果率高且穩定,成熟時果皮呈現紫紅色,伴有細密白色果點,果實可重達60~120g,果汁呈濃黃色,香味濃烈,酸甜可口,可食率達50%,果實成熟后會自然脫落,耐貯藏、運輸,是鮮食加工兼優的品種。
臺農1號百香果在廣西和福建等地種植規模較大,在廣東極少有人種植。2020年初,開始引種臺農1號白香果,分別種在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官村、中雄村,懷集縣坳仔魚北村,對其林地選擇、苗木選擇、栽植、搭建棚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研究,總結了一套適宜在肇慶乃至廣東省其它地區推廣應用的臺農1號百香果豐產栽培技術。
1 試驗地概況
德慶縣高良鎮官村、中雄村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具有熱量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降雨量約1650mm,無霜期345d。試驗地為平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土壤類型主要是赤紅壤。
懷集縣坳仔魚北村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位于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溫適宜,年平均氣溫20.8℃,年平均降雨量約1785.4mm,無霜期310d。試驗地為平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土壤類型主要是赤紅壤。
2 引種表現
從單果重、可食率、果皮厚度、產量等方面,對種植在不同試驗點的臺農1號百香果開展調查研究,結果見表1。官村、中雄村、魚北村種植的臺農1號百香果單果平均重依次為72.32、69.21、64.55g,果實平均可食率依次為48.23%、46.45%、45.93%,果皮厚度依次為0.56、0.59、0.62cm,產量依次為:7293.9、7071.3、6493.05kg/hm2。由此可見,引種的臺農1號百香果在肇慶地區的生長情況良好,果實品種及產量都很好,可大力推廣種植。
3 栽培技術
3.1 林地選擇 選擇交通方便,年均氣溫18°C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8°C以上,冬季基本無霜凍的區域種植,以坡度小于20°、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pH值5.5~7.0,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地塊。
3.2 苗木選擇 目前,生產上采用的百香果種苗主要有實生苗、扦插苗和嫁接苗。因百香果病毒病和莖腐病發生嚴重,其藥物防治效果不顯著。故生產上只能通過種植抗莖腐病的品種作為砧木的嫁接苗和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來解決。一般選擇苗木根系發達,有3~5片葉子,砧木高度20cm,嫁接口以上有10cm,以抗莖腐病的品種作為砧木的百香果無病毒的嫁接容器苗。
3.3 整地與備耕 在造林前1~2個月開展林地清理,沿林地等高線橫向砍雜清帶,將清出的雜灌草堆放在上下或左右兩邊。株行距以2.0m×3.0m,即1650株/hm2為宜。采用人工或機械墾穴,穴的規格為60cm×60cm×50cm。
3.4 回土與基肥 挖穴時,分別將表土與心土置于穴的兩側,風化10~15d后回填,先填表土,回土至1/3深時,施放有機肥(5.0~8.0)kg+鈣鎂磷肥(0.5~1.0)kg,適當混勻后再將心土填入,并將穴周圍的表土鏟至穴上,培土高10~40cm。
3.5 栽植 臺農1號百香果可分春季、秋季栽植2種方式。春季在2—4月栽植,秋季在10—11月栽植,應選陰天或雨后晴天進行,可采用網室育大苗或田間用防蟲網罩保護植株的種植方法。秋植可以提早開花結果,增加收獲時間,提高產量。種植時先在種植墩中間挖1個比容器略大的穴,撕開營養袋,把苗輕輕放入,不能直接埋入土中,用細土填入苗邊,踏緊壓實,注意苗要適當剪除老葉,栽后及時澆定根水,并用清雜時除出的雜草等覆蓋保濕。
3.6 搭建棚架 百香果為蔓生植物,依賴棚架支撐才能生長,栽培時必須設置棚架。搭建棚架最關鍵的是架子牢固,掛果枝可均勻分布空間。栽培棚架主要有以下幾種:
3.6.1 門字型架 用水泥桿或者鋼管,立桿長度2.5m,架面高度為2.0m,門內桿距2.0m,門行距1.0m,門間距3.0m,門架頂端用竹桿架設。
3.6.2 水平棚架 用水泥桿或鋼管,立桿長度2.5m,架面高度1.8m,桿間隔4.0m,桿行間距3~3.5m,選用鋁包線拉成間隔80×100cm的網格,形成架面。
3.6.3 改良三線式架 用水泥桿或鋼管,立桿長度2.5m,架面高度1.8m,桿間隔4.0m,桿行間距3.0m,選用810#鋼絲拉成80cm×80cm×80cm的網格。
3.7 整形修剪 百香果定植后用小竹竿誘引主蔓上架,及時摘除砧木和主蔓上的腋芽,以促進主蔓及早上架。上架后及時進行摘心,促進分枝,枝蔓進入水平生長狀態愈快,開花結果愈早,一般每株只留2個分枝作為副主蔓向不同方向延伸,其側蔓迅速在棚架沿線生長,相碰截頂。隨時疏剪過密枝條,統一剪除下垂接近地面30cm以下的枝條,保持通風透光,利于開花授粉,并減少疫病發生。在開花前1個月統一剪枝放花。
3.8 病蟲害防控 臺農1號百香果病害主要有苗期猝倒病、疫病、花葉病毒病、莖基腐病和根腐病等,蟲害主要有潛葉蠅、蚜蟲、薊馬、螨類等[3]。病蟲害防控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治原則,將病蟲害控制在發病初期。主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選擇健康,無病毒的苗木;二是冬季清潔果園,減少越冬菌源;三是在生長季節,要隨時清除病果、病葉,減少田間病原;四是必要時可選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50%的托布津7倍液等藥劑防治。
3.9 果實采收 果實采收時間根據開花季節確定。果實成熟時,果皮顏色呈鮮紅色,具有細密的白點。開花期為5~6月或7~8月的百香果,可在開花后40~60d采收;開花期為10月及以后的百香果,可在開花后90d以上采收。
4 結語
通過引種試驗表明:臺農1號百香果在肇慶市德慶縣和懷集縣的生長表現較好,果實品質好、口感適宜、產量高,可在肇慶市乃至廣東省內大力推廣種植。百香果產量有望成為廣東特色的新產業,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參考文獻
[1]趙蘋,焦懿,趙虹.西番蓮的研究現狀及在中國的利用前景[J].資源科學,1999(3):79-82.
[2]仲秀.臺灣百香果(西番蓮)的種類與育種[J].臺灣農業情況,1986(2):23-25.
[3]郭君凌.永泰縣百香果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6):19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