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寶玉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1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思想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將水利工程的功能性與生態性、景觀性、文化性融為一體,成為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水庫是攔蓄洪水、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推進水利工程生態建設,有利于補齊水利工程的生態短板,展現水利工程綠色優美的面貌,促進水利工程的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本文以咸陽市長武縣亭口水庫景觀環境設計為例,探討如何通過景觀設計、濕地設計與綠化設計將傳統水利工程轉變為生態水利工程,恢復并改善水庫工程的生態環境,傳承并弘揚生態文化。
亭口水庫屬咸陽市長武縣亭口鎮,地處縣境東部。亭口鎮作為長武縣的人口大鎮、工業重鎮,近年來,以建設“絲路古驛、紅色熱土、烏金重鎮、山水亭口”為引領,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果畜富鎮、商貿活鎮、文化興鎮”戰略,鎮域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亭口水庫位于涇河干流與黑河交匯處生態修復區內,水庫以南為林業生態區,水庫以北為農業生態區,G70 高速與G312 國道途徑,交通便利。亭口水庫所在區域空間人流量相對較大,有一定程度的集散功能,又處在縣域生態景觀軸線的起始點,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性必要元素。
亭口水庫工程包括亭口水庫樞紐工程、彬長礦區輸配水工程兩部分。工程開發的主要任務是向彬縣縣城、長武縣城生活及彬長礦區重大能源化工項目供水。反調節蓄水工程位于亭口大壩下游右岸中塬溝內。彬長礦區輸配水工程從亭口水庫壩后電站尾水出口起,管線輻射至彬縣縣城、長武縣縣城、馬屋電廠、彬縣新民塬化工區等地。
亭口水庫工程是《全國大型水庫建設規劃(2008-2012年)》確定的重點水庫建設項目,是陜西省“十二五”十大重點水利工程項目之一,是陜西彬長能源基地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對彬長礦區開發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
本次庫區生態景觀環境提升方案設計遵循上位規劃理念,依托整體規劃布局,積極融合空間生態元素,重點對水庫壩體及反調節水庫壩頂平臺、壩后生態綠地及壩后管理站進行景觀綠化提升,通過路網梳理,地形空間處理,綠化植物配置及配套服務設施設置,共同營造一處風景秀麗、怡人生境的庫區生態環境。
水庫景觀設計是以保證攔蓄洪水為基礎,塑造庫區整體生態景觀,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庫區規劃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統一,共同發展。要原則如下:
(1)安全性原則,生態景觀設計是以不破壞城市水系統的安全性為前提條件即供水可靠、防洪安全、生態平衡。
(2)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做好濱水空間生態修復的同時,兼顧項目整體開發與周邊地段土地的開發,把經濟增長與生態結合起來,平衡經濟投入產出比,在發展中樹立生態意識。
(3)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庫區的生態景觀設計必須考慮到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不同層次民眾的需求,為人提供一個豐富、多樣、優美、舒適、宜人的公共活動空間,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體現人本主義精神;
(4)文脈和歷史延續原則,自然景觀塑造和整治與人文景觀保護利用相結合,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恢復和提高庫區周邊景觀活力,并挖掘水系深層次的歷史價值。
亭口水庫屬于二類水源,水庫景觀環境設計以休閑觀景為主,周邊盡量少建設基礎設施,避免產生垃圾。水庫周邊設置標志系統,宣傳保護水資源。在功能上,能夠滿足周邊游人戶外休憩交流活動需求,如科普、休憩、靜思、騎行、慢跑等;在文化上,將水文化與地域文化結合貫穿整個設計;在特色上,結合現場“山、林、谷”的山水格局,重點打造濱水生態景觀和山林生態景觀。包括景觀棧道,花田濕地等濱水休閑環境,以及林地氧吧,壩肩觀景平臺,登壩步道、陽光草坪等生態景觀;在植物上,結合山水格局,通過栽植景觀樹種營造一條特色壩后環路,結合地形設置生態季相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建設中,采用生態透水材料,以及生態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運用低沖擊影響模式,營造生態節能環保的休閑綠地。同時利用壩后尾水灘地,通過設置景觀棧橋、平臺等親水場地,豐富地域休憩活動類型;在壩肩布置景觀制高點,觀賞水庫及周邊環境;在灘地水系里通過栽植水生植物,實現鳥類招引與生物自然增值,形成嶄新的生態自然濕地野趣環境。
針對亭口水庫庫區河流自然狀況、生態功能、開發現狀及社會經濟發展特點,以亭口水庫、反調節水庫為骨架,以生態治理為導向,緊緊圍繞亭口鎮“綠色名片”的目標,突出庫區的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形成“兩帶、四核、十區”的空間布局,全力推動亭口鎮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總體布局見圖1。

圖1 總體布局圖
兩帶:即庫區內藍水生態帶與綠植生態帶。以現狀流域、水源為導向,以節約、保護水資源為核心,打造藍色水生態帶,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
四核:即以主壩區、反調節庫區、壩后綠地、新建管理站為核心,以“聽·亭·庭·婷”的設計主題,創“暢聽”之語——運用聽風、知水的自然手法結合安全生產為一體的管理平臺;循“芮亭”之態——集科普、休閑、觀光等于一身的生態窗口;營“雅庭”之構——使功能與生態內涵復核構成的生態廠區;造“玉婷”之勢——多樣生態景觀元素與自然符號演繹的新型水利風景區。
十區:即文化科普區、綜合辦公區、濕地觀賞區、壩后綠地體驗區、反調節水庫綠地休憩區、反濾濱水區、現狀綜合辦公區、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主壩功能區。通過設計多樣化的生態主題活動空間,讓庫區綠地成為周邊故事與生態生活的發生器,加強庫區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使游客從山水得到靈感,拓展人氣與活力,開展休憩活動、運動健身、林中漫步、水利觀景等,服務于周邊工業區及社區市民,來一次與山林的親密接觸。
功能分區情況見圖2。

圖2 功能分區圖
4.3.1 壩間設計
在亭口水庫與反調節水庫之間,根據現狀地形,設置一處生態濕地,來水經過壩后蓄水池的沉淀,經生態濕地凈化后流向反調節水庫。生態濕地以林地迷宮、花卉園為特色,在縱橫交錯的綠林中加入生態濕地,林濕結合,修復庫區周邊生態濱水空間,營造生態空間節點,營造豐富變化的慢跑道與步道系統,實現濱水、穿越、穿林、過橋等多樣化的時空體驗,局部設置親水木棧平臺、陽光草坡、濕地棧道、叢林廣場,改善壩后灘地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增強庫區綠地與城鎮周邊綠地的聯系,讓亭口水庫壩后區域重現生態活力,感受水聲,鳥聲,風聲回蕩其中,加深水庫風景區建設的體驗宣傳。同時綠地實現雨洪資源管理與污染零排放,保護庫區周邊水質,成為水土保持設計在中微觀尺度的典范案例。 壩間設計效果見圖3。

圖3 壩間設計鳥瞰圖
4.3.2 壩肩設計
此次共有兩處壩肩設計,分別為主壩區壩肩廣場與反調節壩肩廣場設計。主壩區壩肩廣場以中心觀景亭、微地形、入口景觀標識石 、泄洪觀光平臺為主,在初入上壩區域后設置精致的景觀巨石,與生態綠地結合,中心區域設置中心景觀亭,讓亭口水庫名如其地,“亭”通“停”“汀”寓意水停,汀步漫步。反調節水庫壩肩廣場主要是以上壩平臺與庫區碼頭組合而成,多以生態化處理為主,加入亭口地域元素,多元化的處理,使得區域內更加豐富,展示目標更加明確,增強人們水庫知識科普力度,還可在汛期泄洪觀測。壩肩設計見圖4、圖5 。

圖4 主壩區壩肩廣場鳥瞰圖

圖5 反調節壩肩廣場鳥瞰圖
人對水的天然本性喜愛,使生態優美的濱水空間成為人民最向往的游憩目的地。如今的亭口環境衛生大為改觀,生態環境舒適宜居,“山水亭口”初具規模,一個綠樹成蔭、風景如畫的生態小鎮已魅力初現。亭口水庫因雙壩的設計,具有獨特的景觀環境設計空間,形成統一的景觀風貌,同時修復濕地生態系統,解決水保問題,重塑山水生態的“綠色海綿”,結合亭口鎮經濟發展,展現亭口驛站印象和紅色文化的“綠色名片”。
亭口水庫為居民提供了一處休閑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傳承的庫區生態綠地,打造一個集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于一體,充滿鄉土山水氣息的水庫文化綜合體景觀示范區,亭口旅游的全新名片,文化旅游第一站。撣盡塵埃華光燦,別有天地春風來。美麗的亭口水庫宛如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渭北高原這幅美麗的畫卷中,綻放著絲路古驛的歷史光輝,在青山綠水間,在紅色積淀中,在歲月浸養里,這座水庫以新的風采向人們展示著他獨有的魅力,在歷史與未來的融合中,跨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