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愛峰


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貧困群眾何時早日脫貧?貧困地區何時高質量早日摘帽?第一書記發揮著重要力量。第一書記既是中央脫貧攻堅政策的落點,又是精準脫貧的支點,還是精準脫貧中聯通上下的中堅力量。他們駐扎在最貧困的基層,深刻改變著貧困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的閔楠就是其中的一員,曾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宏信獎學金等各種榮譽并多次參加志愿者工作的他,在2018年6月被成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簡陽市三星鎮共和村,隨后被任命為第一書記,自此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強調規劃引領作用,為共和村繪制出一幅脫貧致富的美好圖景。
心系社會,胸懷家國
“他立志在田壟之間了解中國,以共產黨員的情懷感受中國鄉土的溫度;他愿意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拓荒中拓展人生的寬度;他勤學修身,引時代風尚,將青春無悔鐫刻在與時代共奮進的路上!”這是2017年閔楠在西南財大獲得國家獎學金時的評語。
閔楠在大眾的認知里,妥妥是一個學霸,他學業優秀,曾三年成績排名專業第一。幾乎每一個“學霸”都是真正的時間管理大師,閔楠就在學習之余還多次參加志愿服務與基層扶貧工作。
閔楠的家鄉四川古藺縣也曾是貧困縣,上小學時來支教的志愿者在他心里種下了人與人相互關懷的種子。2008年,上高中的閔楠就跟隨作為防護醫生的父親前往“5·12”地震災區進行消毒工作;2011年,又跟隨大學老師到涼山州木里縣參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2013年,他奔赴蘆山地震災區參與成立西財災區帳篷學校;2013年本科畢業,他參加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協助急缺金融專業人才的貧困縣宜賓珙縣調研寫出了關系上百萬人生活和發展的“十三五”規劃。
從珙縣回來后,閔楠進一步深刻理解到了什么是公仆意識,更加堅定了自己扎根基層、為民服務的信念,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寫的文件會關系到所在區域所有人的生活和發展,必須得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2017年,研究生畢業的閔楠通過選調生考試到成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工作。2018年,他主動申請到成都市人大定點聯系的簡陽市三星鎮共和村駐村,展開更直接的扶貧之旅,也在共和村開啟了他獨特的“規劃”扶貧之路。
精準扶貧, 規劃引領
駐村第一書記就像貧困村的體溫計一樣,監測著各個貧困村、貧困戶的動態情況,扶貧工作的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扶貧干部的關鍵之舉在于要真正沉下去,撲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眾一起干。基層扶貧工作經驗豐富的閔楠更是對此有特別深刻的認識,在采訪中,閔楠介紹村里的安居情況、產業發展情況,以及貧困戶生活生產情況,件件清楚、個個明了,這源于他一駐村就全身心地投入調查研究,不僅形成了近8000字的共和村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規劃,更是將這份沉甸甸的規劃做在實處、落地生根。
深入調查分析村里產業發展情況時,閔楠發現雖然村里已實現了全面脫貧,人居環境也得了很大的提升,但產業還比較雜亂,原先發展的桃林也因品種良莠不齊,與周邊乃至龍泉桃子同質化嚴重。他立即根據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劃措施,利用專業優勢,先后回引18名優秀農民工返鄉投資2500萬元,進一步孵化壯大了遠誠農業公司,將水蜜桃、柑橘基地進行品種改良,形成共和村獨特的脆桃、柑橘系列,以保證差異化長遠發展,夯實了共和村脆桃、柑橘、小龍蝦3大優勢特色產業支撐。同時,相對應地規劃布局了共和村種養循環、農村電商、休閑旅游3大融合產業。遠觀共和村的產業園區,各類產業環形分布,形成了五彩斑瀾的“共和嶺”產業風景,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3+3”產業體系已全景呈現。現階段,共和村產業園區年產優質水果4000余噸、水產350余噸、高標水稻120余噸,“共鮮和”品牌已得到市場的青睞。
閔楠的共和村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規劃不僅關注住房安置、產業發展這樣的大問題,也關注房前屋后的綠化、公共空間和庭前院后環境整治、亂堆亂放、亂涂亂畫等細微問題……可以說,只要是和村民生活生產及未來發展相關的,都在他的規劃之內,而且他會把規劃裝在心里,付諸在行動上。如在道路沿線和聚居小區種植綠化樹木、觀賞草坪以改善庭前院后環境問題,他覺得這件事情必須立即解決,不然等居民安定下來形成自己的習慣,再要整治就會有各種麻煩,“而且必須讓他們自己自覺地動手栽種,以后才會更加珍惜。”閔楠指著小區內每一棟房屋前后的綠化帶介紹,“現在冬天,沒有花,夏天花開的時候真的特別漂亮,居民經常在自己屋前自拍發抖音、朋友圈呢。”環境優美了,村民的歸屬感更強了,對建設自己的家園也就更上心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發展。
扶貧扶志,扶貧扶智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如果扶貧不扶智,就會知識匱乏、智力不足、身無長物,甚至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志智雙扶”一直是成都市人大派駐三星鎮共和村的主要路徑,也是閔楠一直踐行的工作理念。
40歲出頭的貧困戶寧呂嶸原本在村里靠自己養蝦、養雞來支撐家庭經濟,供養兩個孩子上學,但因為家里老人年紀大,老公身體也不好,總掙扎在貧困的邊緣。村級企業遠誠公司成立后,寧呂嶸在公司里做一些除草打雜的工作添補家用。閔楠在為公司梳理培養技術骨干時發現了寧呂嶸,她有高中文化,還自學過一些計算機基礎,就協調安排寧呂嶸到遠誠公司辦公室進行一些日常的記錄、管理。閔楠還專門給自己安排了一個“任務”——要教會寧姐用計算機做表格、撰寫文字資料。在閔楠“手把手”的幫助下,現在的寧呂嶸已成為公司的辦公室主任,還是一個片區的負責人,公司的日常管理、數據統計、文字撰寫都得心應手,老公也在閔楠和村里的安排下參與村里的林下養殖,日子越過越好了。閔楠心中一直有一個理想,那就是要“讓農民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農業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產業。”在共和村,像寧呂嶸這樣的職業化農民還有很多,閔楠的目標是今年要完成培養本村職業農民250名。
閔楠深知,不管自己有多認真、多貼心,畢竟會有離開的時候,共和村的發展已進入了快車道,但原有村兩委班子年齡結構偏大,不太容易適應未來的帶動發展。閔楠在村里打聽尋找到了在成都市屬國企任中層管理人員的張建國,經過“三顧茅廬”的誠邀,張建國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把他的遠見、資源也帶回了村里;在成都保險公司上班的李素云也被動員返鄉,任職“兩委”干部……現在,村兩委的平均年齡已從52.8歲下降到了42.7歲,未來村里帶頭人的血液年輕化,為共和村的未來發展空間不斷注入動力和活力。
對于貧困地區來說,能遇到一位有頭腦、有擔當的駐村第一書記,村民也就有更多可能、更快實現脫貧奔小康。目前,像閔楠這樣奮戰在基層一線的優秀第一書記,成都還有很多,他們告別城市、遠離家人,心里裝滿貧困戶的大小事,他們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主心骨,他們用行動和擔當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小村大變樣的路上,一筆筆寶貴財富就這樣被帶來、留下,再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