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
70歲的張先生因頻繁頭暈就診,頭顱磁共振檢查提示多發性腦梗死,但對癥治療后頭暈仍反復發作。醫生抽絲剝繭,終于找到“元兇”:血管里的“鴨掌”——頸動脈蹼。通過手術,醫生從張先生的頸部血管中取出一個近8厘米長的頸動脈蹼,血管狹窄解除,腦部血流恢復,頭暈癥狀好轉。
頸動脈蹼,簡單來說,就是頸動脈里長了一個像鴨掌一樣的東西。這個鴨掌一樣的東西是從頸動脈血管壁延伸到主動脈腔內的一種薄膜樣片狀物。蹼本身并沒有太大危害,但一旦形成潰瘍性斑塊或血栓就危險了,會導致缺血性腦卒中。同時,由于頸動脈內多長了一塊蹼,蹼周圍形成脂質斑塊,頸動脈血管會變窄,進入大腦的血液量不足,患者會出現頭暈等腦缺血癥狀。
頸動脈蹼常被誤診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動脈夾層。從癥狀上來說,頸動脈夾層會出現頸部疼痛、偏盲、眩暈,且一般都有誘因,比如按摩、外部刺激等。為準確判斷頸部血管狀況,及時排查病因,須進行頸部血管超聲造影和頭頸聯合CT血管造影檢查。
相比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蹼是引起腦卒中的一個少見的、易被忽視的原因。建議人過中年,要高度重視頸動脈的定期篩查。頸動脈超聲是篩查、防治腦卒中的主要方法,可發現頸、椎動脈有無斑塊、狹窄、血流流速等異常改變。此外,頸動脈CT造影、磁共振、腦血管造影等方法,可對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做出判斷。
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和糖尿病風險人群,吸煙、肥胖等高風險人群,心血管綜合風險評估為中度風險以上人群以及中老年人均是頸動脈超聲的重點檢查對象。一旦頸動脈超聲檢查存在異常,應及時到醫院心血管科就診。
目前,頸動脈蹼治療方案包括:
1.藥物治療:單純抗血小板療效不明確,標準化抗凝治療或許有效。
2.支架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治療有效。
特別提醒:頸動脈有斑塊不宜隨便按摩,以免造成斑塊脫落,引發腦卒中;也不宜劇烈活動頸部,要少做甩頭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