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山
無論男女,從40歲開始就進入了骨量丟失前期,從此時起就該防治骨質疏松了。
1分鐘自查骨質疏松風險
通過回答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骨質疏松癥風險1分鐘測試題,可以快速得知自己是否存在骨質疏松的風險。
1.父母曾被診斷有骨質疏松或曾在輕微碰撞或跌倒后骨折。
2.父母中有一人駝背。
3.實際年齡超過40歲。
4.是否成年后因為輕微碰撞或跌倒發生骨折。
5.是否經常摔倒(去年超過1次)或因為身體較虛弱而擔心摔倒。
6.40歲后的身高是否減少超過3厘米。
7.是否體質量過輕(體質指數小于19)。
8.是否曾服用潑尼松等類固醇激素連續超過3個月。
9.是否患有類風濕關節炎。
10.是否被診斷出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1型糖尿病、克羅恩病或乳糜瀉等疾病或營養不良。
11.是否在45歲或以前就停經。
12.除了懷孕、絕經或子宮切除外,是否曾停經超過12個月。
13.是否在50歲前切除卵巢又沒有服用雌/孕激素補充劑。
14.是否經常大量飲酒(每天飲用超過兩單位的乙醇,相當于啤酒570毫升、葡萄酒240毫升或烈性酒60毫升)。
15.目前習慣吸煙或曾經吸煙。
16.每天運動量少于30分鐘(包括做家務、走路和跑步等)。
17.是否不食用乳制品,又沒有服用鈣片。
18.每天從事戶外活動時間是否少于10分鐘,又沒有服用維生素D。
上述問題,只要其中一題回答結果為“是”,即為陽性,提示存在骨質疏松癥的風險,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測或評估骨折風險。
骨密度檢測適合以下人群
對照下面的自測選項,看看自己是否需要進行骨密度檢測。
1.女性65歲以上和男性70歲以上,無論是否有其他骨質疏松危險因素。
2.女性65歲以下和男性70歲以下,有一個或多個骨質疏松危險因素。
骨質疏松防治記住“五原則三階段”
骨質疏松的防治要遵循五個原則:①增加骨量,提高骨峰值;②延緩骨量丟失;③抑制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④預防發生第一次骨折;⑤戒除不良飲食習慣,增加鈣攝入,參加適量運動,增加日照等。
預防骨質疏松的措施按年齡段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
骨質疏松的一級預防是從小做起,要從兒童、青少年時期開始,到30~35歲達到一生中所獲得的最高骨量(峰值骨量),以盡量避免或減輕骨質疏松的發生為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選擇含鈣量高的食品:牛奶、豆制品和奶酪、芝麻醬、蝦皮、海米、海帶等都是鈣含量較高的食品。
維生素D攝入:人體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為400國際單位,魚肝油、沙丁魚罐頭、蛋黃和雞肝等食品維生素D含量較高。陽光照射也是補充維生素D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柔和陽光下散步40分鐘可保證機體所需的維生素D。照射時間最好選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后,以免陽光過于強烈損傷皮膚和視力。
適量運動:參加適量運動有助于增加骨量,提高骨量峰值。
此外,不嗜煙酒,少飲咖啡、濃茶、碳酸飲料。日常飲食做到低鹽、少糖、低脂。
人到中年,就到了骨質疏松的二級預防階段,此階段預防的核心是延緩中年人骨量丟失,以盡量避免初次骨質疏松性骨折為目標。主要的預防方式除了食補、堅持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外,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和適量鈣劑。成人推薦維生素D攝入量為400國際單位/天。維生素D用于骨質疏松癥防治時,劑量為800~1200國際單位/天。
骨質疏松三級預防,主要針對老年人群,體現于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轉換率、防止意外受傷和骨折。可通過補充鈣劑、維生素D,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抗骨質疏松藥物等方式來治療骨質疏松,以盡量避免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和再次骨折為目標。
單純補鈣不能替代治療
中國營養協會推薦每日鈣攝入標準:出生至6個月400毫克,6~12個月600毫克,10歲以下800~1200毫克,11~24歲1200~1500毫克,懷孕或者哺乳期的女性1400毫克,未服用雌激素絕經、絕經后女性1500毫克,服用雌激素絕經、絕經后女性1000毫克,中年男性1000毫克,老年人1000~1500毫克。
但單純補鈣不能替代骨質疏松癥的治療。骨質疏松患者僅僅通過口服補鈣,無法克服骨骼對鈣元素的利用障礙,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正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