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單純高血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它所導致的各種并發癥。早期發現糖尿病并發癥,及早治療,可以大大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危害,這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后大有裨益。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并發癥的各種預警信號。
1.視力下降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簡稱“糖網病”)或白內障,導致視力問題。因此,當患者出現視物模糊或眼前黑影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年老眼花,一定要去醫院檢查,排除糖尿病眼病。需要說明的是,在“糖網病”早期,患者可能沒有視力下降,但通過眼底檢查可發現許多早期征兆,如視網膜微血管瘤、出血斑點、硬性滲出、黃斑水腫等。
2.口腔病變
口腔疾病為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與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牙周炎、牙齦萎縮、牙齒松動及脫落、齲齒等口腔疾病,所有這些都與長期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機體免疫力下降、繼發感染、鈣質流失等有關。因此,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上述病癥時,注意排查糖尿病。
3.皮膚病變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全身皮膚瘙癢、皮膚癤腫或真菌感染(如手癬、足癬、股癬、甲癬等)、毛囊炎、糖尿病性水皰病、脛前色素斑、類脂質漸進性壞死、黑棘皮癥等多種皮膚病變。其中,脛前色素斑、黑棘皮癥、糖尿病性水皰病屬于比較特異的糖尿病相關性皮膚病。如果不給予病因治療,病情往往反反復復、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當患者出現上述皮膚病變時,要想到這也許是糖尿病引起的。
4.神經感覺異常
糖尿病可以導致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主要表現為肢端感覺異常,如肢體麻木、疼痛、灼熱、針刺感或蟻行感,癥狀通常雙側對稱,遠端比近端明顯。到了晚期,患者表現為痛覺、觸覺及溫度覺完全喪失,以致被嚴重燙傷或劃傷都渾然不覺。因此,當糖尿病患者出現對稱性手足刺痛、麻木或感覺缺失時,要想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5.出汗異常
出汗是機體對環境溫度變化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天熱出汗多屬于正常現象,但如果汗液分泌異常,就需要警惕了。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愛出汗,平常吃個飯也是大汗淋漓,尤其是頭面部及上半身出汗特別多,而下半身很少出汗;還有的糖尿病患者則很少出汗,皮膚特別干燥。這種出汗異常現象往往提示調節汗腺的自主神經發生了病變。
6.間歇性跛行
有些糖尿病患者步行距離稍長,便會出現下肢肌肉酸痛,必須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疼痛緩解后才能繼續走路,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即便靜息時也會出現下肢疼痛,夜間癥狀尤其明顯。這類患者常伴有肢涼怕冷,下肢皮膚蒼白或暗紅、足背動脈搏動減弱。以上情況往往提示患者存在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足”的先兆癥狀。
7.消化道癥狀
當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欲不振、頑固性便秘;或者頑固性腹瀉,但又不伴有發熱、腹痛及膿血便時,別輕易斷定是急慢性胃腸炎或消化不良,有可能是糖尿病胃腸道自主神經病變導致的消化功能紊亂。當然,還要注意排除其他問題,例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在早期階段,也可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某些降糖藥物也可引起消化道反應。
8.排尿無力及尿潴留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排尿困難未必一定是前列腺肥大,也可能是支配膀胱尿道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出現了“神經源性膀胱”,排尿無力屬于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統自主神經病變早期表現之一。
9.靜息心跳加快
健康人往往是活動時心跳加快,休息時心跳減慢,白天比夜間心跳快。而某些糖尿病患者則表現為休息狀態下心跳依然很快,并且白天與夜間的心率變化不大,這往往提示支配心血管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
10.體位性低血壓
患者從臥位(或蹲位)起立時,常伴有一過性血壓下降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頭暈、心慌、眼前發黑,嚴重時會出現暈厥。這同樣是因為自主神經受累使然。
11.性功能減退
糖尿病可引起周圍血管及自主神經病變,導致患者性欲減退、陰莖勃起不堅,嚴重者可發展成完全性勃起功能障礙。性功能減退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對因勃起功能障礙前來就診的患者,應化驗血糖,排除糖尿病。
12.蛋白尿、水腫
在糖尿病腎病早期,部分患者會出現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這往往提示患者尿蛋白排泄增加、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減退。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眼瞼及下肢凹陷性水腫。
13.尿頻、尿急、外陰瘙癢
糖尿病患者尿糖高,再加上免疫力低,很容易發生尿路感染。因此,臨床上對長期外陰瘙癢、反復尿路感染的女性患者,一定要注意排查糖尿病。
14.精神反常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言語行為反常、神志不清、嗜睡等精神障礙時,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現了嚴重低血糖、酮癥酸中毒或非酮癥高滲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因此,“精神反常”往往是有些糖尿病患者急性并發癥的一個癥狀表現。
以上列舉了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的種種表現,由于糖尿病并發癥在早期往往癥狀不明顯,因此,定期、全面的體檢就顯得非常必要,后者更加有助于糖尿病并發癥的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