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日歷,是時光的記錄者,在當年承載了我童年的無知與遐想,也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元旦前幾天,農村家家戶戶都會買一本日歷,小小的、厚厚的,隨手一翻,光溜溜的紙頁滑過掌心,散發著油墨的芬芳。為了方便查看,那時候的日歷都是嵌掛在月份牌上的,就是把日歷背后的兩片尖尖的鐵片插進月歷牌的兩個小縫中,再將鐵片折平,然后把月份牌往墻壁釘子上一掛就成了。月份牌是用硬紙做的,上面畫著風景或者宣傳畫。日歷年年換,月份牌往往要用好多年。到了元旦,舊歷換新顏,新的一年就開始了,過一天日歷便撕去一頁,一年的時光就隨著日歷在一天天變薄,封底露出來時,一年也就過去了。
那時候,我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撕日歷,總在每晚臨睡前搶著做這項工作,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期盼著早早來到紅色字體的那天,因為那天是星期天(那時候每周單休),可以睡懶覺。因此,每每撕到那張紅色的日歷紙,常常在手中把玩很久,不舍得拋棄。懵懂無知的我有一次偷偷地多撕了幾張,以為這樣可以讓時間過得快一些,給父母發現后好生一頓責備。
對大人們來說,小日歷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除了知道月、日、星期外,日歷上還標注著二十四個節氣,而村民主要是依靠節氣來掌握農時、開展農事活動的。元朝《王禎農書》中曾這樣論述:“四時各有其務,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時而種,則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時而藝,則失之太晚而不成。”費孝通先生亦早已指出:“農民用傳統的節氣來記憶、預計和安排他們的農活。”可見,節氣在農民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許多農諺也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編排的,比如“麥到芒種谷到秋,豆子寒露用鐮鉤,騎著霜降收芋頭”“小滿高粱芒種谷,立夏種上玉蜀黍”等。
當年的那種日歷很小,設計也很簡單,日歷紙上還留著一些空白。大人們總是將家里的大事情記在上面:去糧站繳公糧,到鎮上買化肥,某某家孩子結婚等。而我們則早早地把自己生日那天的日歷紙折了又折,唯恐到時忘記。在那物質生活貧瘠的年代,能以兩個水煮蛋來慶祝自己的生日,足以令自己回味好久。
日歷是對歲月流逝的最好詮釋,一頁頁翻去,時間也一天天過去,童年就在一年年從厚變薄的日歷中悄無聲息地溜走了,少年的浪漫情懷,也伴隨著撕下的日歷飄逝在歲月的風中。
后來自己成了家,每次歲末年初,我也會買回一本日歷,但是日歷不再是小小的了,紙面上的內容也日漸豐富,增加了許許多多的小知識,如養花、健身、養生等。再后來日歷越來越精致,掛歷、臺歷等層出不窮,但我已然沒了撕日歷的興趣了,即便是放在桌上的臺歷也都懶得翻閱,只是偶爾想要記事時才去翻動。
當年的小日歷上沒有跌宕起伏的情調,沒有高山流水的悠揚,有的只是春風夏雨、秋月冬雪的季節更替。但它帶給我們的感受是那么真實、鮮活、豐盈,因為那是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
現在桌子上又放上了一本厚厚的日歷, 伴著新的一年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