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個百分點,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按照國際標準,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公眾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是否達到10%。
同時也要看到,雖然上海(24.30%)、北京(24.07%)兩地公民科學素質大幅超出全國總體水平,趨近于美國和歐洲現階段水平,但是2020年我國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與東部相差4.83個百分點,差距比2015年還要增加1.15%,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相差7.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快速提升的同時,也顯現出區域、城鄉不平衡問題。
相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區域、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差距,會在某種程度上投射到公民科學素質領域。另一方面,每個人的主觀愿望、學習動機、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的興趣等個人因素差異,會導致某些結果的不同。
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筑牢群眾健康生活的地基,更難以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科學素質的提升能提高個人生活品質,使我們看待問題更加客觀理性,能應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能為科技事業的發展贏得更多具備較高科學素質群體的支持,也能激發創新意識,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就是對公眾科學素質的一次大考,“喝茶喝酒防病毒”“放煙花能給空氣消毒”等違背科學、顛覆常識的謠言一度甚囂塵上。而今,我們能夠在疫情防控中取得如此高效的成果,與增強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深入實施密不可分。因為,良好的科學素質使人們掌握更多科學知識,能夠理智對待紛至沓來的各類消息。
要縮小公民科學素質差距,除了要加強基礎科學課程教育和大眾科普宣傳,還得注意加大相關投入,尤其是對科學素質薄弱群體的教育、科普、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把扶智提素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將科普工作延伸至田間地頭。只有提高了公眾科學素質,樹立創新理念,才會對創新源頭研究給予更多重視,才能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更深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