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層次科技創業人才普遍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理工科背景,基本來自小康家庭。他們創業的最大動力來自自我價值實現,希望把好的技術商業化。”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開發服務處處長牛萍表示,這些結論來自她過去一年進行的“我國高層次科技創業人才成長特征實證調研”。
調研以問卷和訪談形式進行,在2020年2至3月調查了426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辦人。
在參與調研的科技創業人才中,創業前從事技術或產品研發工作的占比56%,他們平均工作10.2年后創業,62%的人選擇和前同事一起創業,創業時年齡在30至39歲之間的超過50%。
在創業過程中,科技創業人才普遍存在市場開拓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的短板,他們面臨的困難主要來自創業資金缺乏、市場開拓困難、研究人員短缺等。
調研發現,科技創業的失敗原因集中于創始人管理能力跟不上、迷信技術(技術思維替代商業思維)、市場定位不準確、抓不住轉瞬即逝的市場機遇。
在需要的政府支持方面,財政經費支持和稅收優惠呼聲最高。尤其是在種子期,選擇財政經費支持的比例高達66.7%,遠高于第二位的創業保障機制。
具體來看,科技企業最需要的政府支持政策包括:對于產出新產品、新技術的企業,政府提供相應資金額度扶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一定時期內減免企業所得稅,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打破不必要的進入壁壘等。
根據調研結果,牛萍建議可探索成立科技創新商學院或科技成果轉化商學院等,加大對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系統性培訓,并對領軍人才進行科創板上市培育輔導,同時,通過實施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企業科技專員)等措施,補足科技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創業人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