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張躍進在修剪花藤
紅云般怒放的鳳梨、異香馥郁的蝴蝶蘭,還有俏麗的杜鵑、海棠、君子蘭和花葉披拂的平安樹、發財樹……處處異彩盛放,花香滿徑。1月6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太原市晉源區東城角村,見到了“躍進花藝”創始人、晉祠公園菊花種植培育負責人張躍進,此時他正向客人介紹自己的花木,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仿佛介紹自己爭氣的兒女一樣。忙完之后,他猶如硬木板的手緊緊握著記者的手笑著說道:“大家尊稱我一聲張師傅,其實我也就是個拿工資的花農,一輩子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平時養花,一般的花枝硬刺也扎不動我的手。”
張躍進1956年出生于晉中市榆社縣,年輕時的插隊生活讓他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回城后他便一頭扎進晉祠公園,將自己的一輩子都獻給了花,獻給了全家族都引以為豪的事業。張躍進打趣地說:“我和我愛人都插過隊,說是在晉祠公園上班,其實吶,是放下鄉里的鋤頭,又扛起城里的鋤頭哩!”
張躍進一家是一個園藝世家,他的爺爺是老家很有名氣的花匠,父親是一位八路軍戰士,也是1952年太原市園林局晉源苗圃剛剛成立時的首任黨支部書記,岳父一家也是園藝之家,兩家的親戚大多也在太原園林系統工作,并在園藝事業上各自撐起了一片天。他愛人的草花藝術在省城同行中,提起來也是響當當的,他的兒女從小也耳濡目染,剛學會走路,就膩在父母身邊,從幫著搬花盆、遞花剪開始,小小的就在心底埋下了園藝技藝的種子。張躍進的兒子參軍赴云南當武警的時候,在部隊填表時的“有何特長和愛好”一欄填上了“園藝”。部隊首長眼前一亮,記住了這個與眾不同的小伙兒,隨后,部隊的園藝任務就扛在了他的肩上。如今,兒女都在花棚里幫著父母打理花木事業,女兒出嫁后,也建起了自己的花棚。
在晉祠公園工作時,張躍進常常三四點鐘就起床到花圃開始工作,為的是能利用清晨時光多做些活計。變天時,他總是第一個沖進花圃,把“嬌氣”的盆栽移進大棚。當創作大型園藝時,他經常住在現場,每當頭腦里閃出一個好點子,便抑制不住激動,立即起身構思、侍弄。
在職場,有的人把工作崗位作為養家糊口的依靠,有的人則把它當作人生的支點,孜孜不倦。張躍進就是后者,他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不滿足于按部就班,不喜歡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花匠生活,總希望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闖出一片自己的園藝藍天。于是在業余時間和節假日的時候,他四處奔走,自掏腰包,購買各種學習資料,并到處拜師求藝,融百家之長,成一家之美。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并形成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我國栽培菊花歷史已有3000多年,菊花也是太原的市花,每到秋高氣爽、菊花盛開之際,更是市民走出戶外賞菊的大好時節。在每屆菊花展上,為了不斷推陳出新,他先后從各地引進千余種菊花品種,不斷試育,為山西省成功新增了300余種菊花,極大地豐富了山西省菊花之苑。在歷屆晉祠公園菊花展上,張躍進都會將他榮獲全國一等獎的大型藝菊臥龍——長20米、高1米多的作品呈現在晉祠菊花展上,菊花龍雕的龍骨,便是他培植的菊花花藤,令人嘆為觀止。
多年來,面對南方花藝、盆景在山西省市場份額迅猛發展的勢頭,張躍進始終心心念念想著一個問題:依托晉源區豐厚的資源,創作具有北方特色的落葉盆景,一改南方常綠盆景壟斷市場的現狀,擴大本地園林品種的市場份額,為“晉派”盆景事業的發展奉獻一份力量。
山西省盆景資源相對貧瘠,歷史上始終沒有形成一種鮮明的“晉派”盆景藝術風格。1994年,太原市盆景藝術發展中心正式成立,為“晉派”盆景藝術帶來了契機。張躍進對記者說:“各派盆景,尤其是南派盆景,多為常綠植物,山西省地處北方,四季分明,落葉樹種極多,可作盆景的常綠植物極為稀缺,按照其他流派的思路搞山西盆景,自然行不通。但換一個思路,立足現有資源,還是有許多植物包括落葉植物都適合做姿粗獷、峰巒疊嶂、詩意豪放的‘晉派盆景的。”多年來,張躍進的堅持已經開始得到收獲,一些以本地落葉樹種栽培的盆景,日益受到市場歡迎。
花木需求的增長,使一些頭腦靈活的村民開始棄菜養花,逐漸在晉源區形成氣候,東城角村花卉種植銷售,則是在張躍進帶動下興盛起來的。期間他將扎實老練的花卉種植技術無私傳授給村民,在村民的花棚里手把手現場傳藝、指導,并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和花苗種苗扦插繁殖和管理方面養護方面的知識,帶動了200多戶菜農轉型為花農。如今,東城角村已是遠近聞名的花卉種植基地,其種植數量占大原市花卉市場的百分之七八十,小花卉也成了當地農民致富的大產業,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生活和太原市花卉市場。
“育花、養花這行當的確很累、很辛苦,操心的事情也多,但挺高興,每天和這些花花草草打交道,看著它們一天一個樣兒,嬌艷亮麗,很養眼,心情特別好。”張躍進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