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典林
隨著近幾年各高校紛紛加大對科研產出的要求,高校教師尤其是人文社科領域的青年教師面臨的科研壓力也水漲船高。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數量與個人晉升掛鉤的制度規則下,一些“青椒”(高校青年教師的自我戲稱)們不惜通過追逐各種熱點或時髦概念、把同一主題稀釋拆分為多篇“水文”,或者“新瓶裝舊酒”式的對既有研究結論重新包裝發表,以實現科研發表數量的最大化。
這種氛圍之下的學術研究已經脫離了探索未知、解決真問題的宗旨,在一套“唯論文”量化指標評價體系的控制下,被扭曲為一種只有空洞的數量和外在辭藻,成為無實質性內涵和思想貢獻的“學術快餐”。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學術快餐”現象的背后是一個由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期刊排名指標和科研工作者三者構成的互動循環機制,被裹挾在其中的高校青年教師很難通過個人努力改變這一現象。論文發表快餐化現象的背后,有著深刻而復雜的現實原因:一方面,迫于學校排名、學科評估等各種評價體系的壓力,各高校不得不把論文發表,尤其是在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成果的數量作為評價教師貢獻度的核心指標。另一方面,各大期刊為了提升影響因子,在既有的排名體系中不斷爬升,也不得不考慮所發表論文在多大程度上能被關注、引用和轉載。
無疑,學術研究領域的這種“快餐化”傾向是無益甚至是有害的。這種現象極大地挫敗了許多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違背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規律。更嚴重的是,這種體系從根本上扭曲了學術研究的宗旨,把以發現和回答真問題、貢獻新知識和新思想,或者就重大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旨歸的科研工作,異化為一種在高校、科研機構和學術期刊界內部自我循環的文字游戲,降低了科研工作對社會整體的貢獻度,浪費了科研成本。
當然,我們說反對學術研究的“快餐化”傾向,改變“唯論文”的評價體系,提倡多元評價,并不等于不要論文。鼓勵科研工作者多出高質量學術精品,既要保留現有評價體系中的合理成分,更要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一個在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數量上都相對友好的工作環境,讓不同類型、不同特長的人才發揮各自優勢,切實提高科研工作的創新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目前某些不良科研評價導向的危害,并開始糾偏,出臺了一些實質性的解決辦法。下一步,關鍵就要看各高校、科研機構如何將這些精神落實到各自的學風教育和專項整治行動之中,切實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一個更加人性化、良性發展的、鼓勵創新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