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民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057150)
對葡萄避雨設施栽培的效果進行了跟蹤調查,特別是對避雨設施對葡萄霜霉病的發病影響,進行了連續3 年的抽樣調查,并進行相同栽培條件下的對比試驗調查,發現避雨設施栽培能明顯減少霜霉病的病葉發生率和降低病情指數。
1.1 試驗材料 供試的葡萄品種共有兩種,夏黑和巨峰;架設葡萄避雨棚用抗高溫的高強度塑料薄膜,直徑10 cm 左右的竹竿作架桿,竹篾,鐵絲等。實驗地點位于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的格潤果蔬合作社葡萄園內,在該實驗園內設置了避雨栽培區和對照區,在避雨栽培區和對照區除了避雨設施,其它的各項栽培措施均一樣。
1.2 試驗園的基本情況 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是華北地區光照較豐富的地區,雨熱同期出現。年平均氣溫13.2 ℃,全年≥10 ℃的積溫4 227.9 ℃,極端最高溫度41 ℃,最低溫度-19.4 ℃,年日照時數2 544.4 h,無霜期197 d,年平均降水量546.8 mm。土質為沙壤土,土質疏松,通氣良好,厚度30~100 cm,水熱、光照等自然條件和土壤等立地條件完全能夠滿足葡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需要,是發展葡萄的適宜地區。
1.3 避雨棚架設 葡萄避雨設施一般是采用避雨棚,避雨棚覆蓋材料選用抗高溫的高強度塑料薄膜,能連續使用2 年,葡萄采用籬架式栽培,一般以行為單位,在水泥柱上方安裝拱形架,在架上方搭拱形避雨棚,避雨棚之間的間隙與畦溝對應,下雨時棚上面的雨水滴入畦溝,有利于排水。為了避免架面上形成高溫而損傷葉片,要求棚架谷部高于架面20 cm,頂部高于架面90 cm,覆蓋薄膜以后,要用壓膜線緊扣,或用尼龍繩壓膜固定。棚架的走向,應與果畦走向一致。還應考慮當地夏季風向的情況,以利于通風空氣流動,避免棚膜被吹破損毀或對棚架的牢固性造成影響。
1.4 覆膜和揭膜時間 一般在開花前覆膜,在葡萄采收后7~10 d 揭膜為宜,此外若覆膜后果穗套袋,當夏季以晴天和多云為主氣溫高于35 ℃時,可臨時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危害葉片。
1.5 病害的描述和調查 2018 年7 月至2020 年8 月3 年期間,在每年高溫多雨的7、8 月,對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格潤合作社的葡萄實驗園進行田間調查,在避雨設施栽培試驗區和同等條件的無避雨設施的對照試驗區,分別對葡萄霜霉病取樣調查,對比調查數據。按照對角線取樣法,隨機選取10 株夏黑葡萄植株和10 株巨峰葡萄植株作為試驗對象,每株上選取新梢上的葉片自上而下調查病葉率和葉片發病級數。并按照分級標準(分級方法按照賀普超分級方法計算)進行病害調查統計,并計算病情指數。
表1 葡萄霜霉病的分級標準
2.1 霜霉病的發病癥狀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新梢、葉柄、卷須、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葉正面形成多角形的黃褐色病斑,葉背產生白色的霉狀物。葉片受害,初期在葉正面產生半透明油漬狀的淡黃色小斑點,邊緣不明顯;隨后漸漸變成淡綠色至黃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變黃枯死。多個病斑常融合成一個不規則形的大斑塊,葉片似火燒狀焦枯、卷縮,早期脫落。在潮濕的條件下,葉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狀物。新梢、葉柄及卷須受害產生水浸狀、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濕時產生白色霜霉狀物,但比葉片上稀疏。病部干縮下陷,生長停滯,扭曲變形,皺縮脫落,甚至枯死。
2.2 葡萄霜霉病的田間調查 由表2 可知,在葡萄的避雨設施栽培區和對照試驗區,葡萄霜霉病的病葉率、病情指數與降水量均呈正相關,降水量越大,病葉率和病情指數越高。由于該示范區地處冀南地區,降水多集中在7、8 月,又是病情高發期,更增加降水與霜霉病發病情況的相關性。
葡萄避雨設施栽培區的霜霉病病葉率在各年份明顯的低于對照試驗區的病葉率,避雨設施栽培區的霜霉病病情指數在各年份也明顯的低于對照試驗區的病情指數。
表2 葡萄霜霉病的田間調查和歷年有關氣象資料
葡萄霜霉病發生的嚴重程度與當年的的降水量呈正相關關系,降水量越大,病害則嚴重;葡萄避雨設施栽培,可防止雨水的飄濺,從而有效切斷葡萄霜霉病原菌的傳播,能有效的降低病葉率和病情指數。
葡萄避雨設施栽培,能有效的降低霜霉病的危害,提高果品品質,是值得推廣的一項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