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左 花(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應急管理應對危機,防范風險。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引下,應急管理部門乘著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應運而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立足世情國情黨情,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從應急管理思想建設到應急管理部門體制建設,再到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系統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新要求,親力親為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彰顯了中國之治的獨特魅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明確了新時代應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實踐方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堅持生命至上。生命重于泰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時刻凸顯了他始終將人民的安危擺在第一位的理念。應急管理工作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危難的民生大事實事,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作為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的價值總遵循,時刻保持應急管理體系的基本底色,凸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時代特色,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二)堅持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時刻凸顯了他的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做好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要知底線、守底線,時刻清楚風險在哪里、底線在哪里,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故不能出。必須增強“一失萬無”的危機感,堅決做到不碰紅線、堅守底線、筑牢防線,防止小隱患演變成大事故、小風險演變成大災難。
(三)堅持應急法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凸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法治也是應急管理的一大時代特色,有利于安全風險在法定程序、標準和方式中得到化解。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化,增強法治意識,加強監管執法,依靠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源頭上、根本上防控風險、治理隱患,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頑癥痼疾。
(四)堅持全面系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應急管理部門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戰略全局上系統擘畫的,將原有多部門分散承擔應急事務的體制調整為應急管理部門一家綜合牽頭管理,是應急管理全面系統最直接、最生動地體現。
應急管理部門組建以來,原有的部門分割、“九龍治水”的體制機制得以根本性轉變,形成了具有現代管理特色的應急管理模式,大應急、大安全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但從調研和平常工作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來看,要全面提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任重而道遠。
(一)工作運行機制不暢。應急管理干部隊伍力量與整合“8+5”部門和議事機構職責與任務不相匹配。在實際運行中,應急管理部門與水利部門、林業部門在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工作環節中的“防”與“救”職責難以準確把握。同時,應急管理部門內部機構之間也存在銜接不夠順暢、質效不夠高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融合融通。
(二)應急救援能力不足。應急救援預案、隊伍、裝備等要素建設不足,搶大險、救大災、打大仗的能力不強。應急指揮體系上下還不夠對應,應急響應機制反應還不夠靈敏,應急資源和信息共享還不夠充分,有些行業部門存在對改革不理解不配合。基層應急管理部門情報信息不掌握、應急響應慢節拍、協調聯動難作為等現象。
(三)基層基礎較為薄弱。“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要求越到基層越難以有效落實,越到基層力量越薄弱,人手不足、“小馬拉大車”的現象越突出。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支撐不夠、投入不足,與繁重的安全防范、應急救援任務極其不相適應,短板效應明顯。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掣肘應急管理體制發展完善、應急能力提升的重大問題,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解決。
(一)縱深推進體制改革發展。體制順,則一順百順。一是處理好“統”與“分”。在應急管理中,應急管理部門發揮綜合優勢履行“統”的職責,抓好牽頭管總;同時要發揮專業優勢履行“分”的職責,切實抓好直管行業領域,做到戰時“統”,平時 “分”,統分結合謀長遠。二是處理好“防”與“救”。“防”與“救”都是各部門的共同責任,應急管理部門要綜合防,通過綜合風險監測、編制和組織實施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開展災后調查評估等措施,推動各涉防部門專業防;應急管理部門要主導救,協同多方力量資源搶大險、打大仗,推動各部門要救早救小、先期救,防止事態擴大。三是處理好“內”與“外”。 對內,應急管理部門要著力促進內部職能職責和人員的融合,真正實現“化學反應”。對外,與相關部門在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等方面積極協商、主動擔當,以會議紀要、框架協議等形式細化明確相關職責,形成部門聯動的良好機制。
(二)致力提升安全防范化解能力。應急管理中“管理”的核心要義就是防范風險,必須將防范化解安全風險作為應急管理的主線,扎扎實實抓好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控。一方面,要堅守安全生產這個基本盤。運用系統觀念,突出抓關鍵少數、抓黨政一把手、抓部門主要負責人、抓企業實際控制人,推動各級各有關部門落實各項攻堅任務,全面防控重大風險,破解基礎性、源頭性、制度性的頑瘴痼疾。大力推進監管執法,牢牢抓住打非治違這個“牛鼻子”,按重大隱患視同事故的標準,落實好《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強行刑銜接,分級分類辦案,辦一批大案要案,及時曝光通報,形成震懾,破解安全監管執法“寬松軟”難題。圍繞安全生產“人、物、制度、時空環境”四要素,標本兼治、治本攻堅,持續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對涉及危險化工工藝和爆炸性危險化學品的要實施“禁限控”,持續推進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整治整合、轉型升級,嚴格實施煤礦“四關閉一到位”斷然措施,深入實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動,從根本上提高安全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全面防控自然災害。加強綜合監測預警,加大自然災害動態監測和預警的頻次,提高自然災害早期預警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依托“村村響”和氣象預警平臺著力解決基層預警“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真正到村到戶到人,做到早預警、早防范、早處置。加快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點工程建設,全面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加強重要部位、重點環節安全防護。
(三)著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立足“大應急、全災種”,全面提升打大戰、打惡戰的能力,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體現應急部門的“硬實力”。一是建強指揮調度體系。針對各類安全風險預警信息,制定相應指揮調度方案,建立健全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決策支持體系;推進以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為中樞的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形成上下貫通、橫向銜接、運行順暢的事故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體系。二是優化應急救援力量。按照專業化、規范化要求,加強重點行業領域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立完善以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為突擊力量,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為骨干,以地方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的災害應急救援力量體系。三是健全應急處置預案。要編制好總體應急預案,突出其政策性和指導性,對突發事件應對的各個階段,特別是預防和應急準備階段的建設和管理在職責和措施上明確原則性要求;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等則定位于立足現有資源的應對方案,對具體突發事件予以規范,堅持管用實用標準,提出具體應對措施,突出其具體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四)夯實應急管理發展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堅持不懈地強基礎、補短板、鍛長板,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一是健全法治基礎。著眼事關應急管理全局的重大問題政策研究,全面梳理應急救援、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類有關法律法規,適時向立法機關提出法規規章制修訂計劃建議。推進地方標準建設,健全完善激勵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區域難題,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支撐。二是加強組織保障。集中推進鄉鎮“六有”、行政村“三有”應急能力建設,打通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實現安全風險網格化監管全覆蓋。三是構建群防群治體系。精心打造多層次、多角度宣傳應急管理方針政策和學習交流體會的平臺,持續開展應急管理科普宣教“五進”活動,鞏固提升“安全生產示范創建”品牌,樹立應急管理工作標桿,加強示范引領。
(五)加快補齊科技信息短板。推動“智慧應急”,打造從前端感知到大數據應用的完整示范鏈,以科技信息化推動應急管理現代化。一是積極融入全國建設“一盤棋”。對照應急部的信息化建設任務書,盡快梳理信息化建設需求,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與部里思想同心、規劃同向、工作同步。二是加快推進信息平臺融合升級改造。建立統一的數據存儲和管理中心,對應急信息進行全方位管理,將政府各部門的子系統納入到統一的系統建設中來,實現應急管理信息的互聯共享。三是大力加強應急裝備建設。指導支持地方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根據需要配置高科技、大功率應急救援裝備,為應急救援人員配備現代化單兵設備和基本工作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