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
(泰州市海陵區審計局,江蘇 泰州 225300)
近年來,“精準扶貧”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已經滲透到每個扶貧區域。我國精準扶貧的基礎是準確識別扶貧對象,關鍵是產業扶貧,重要支撐是扶貧資金的整合。一些地方政府擬通過扶貧資金建設標準廠房對外出租和配置,增加貧困人口就業率和收入,有效推動產業扶貧的發展,最終實現由傳統的“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大經濟薄弱村發展支持力度。對如期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目標困難的經濟薄弱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幫助經濟薄弱村在經濟開發區或符合規劃要求的工業集中區建設一定面積的標準化廠房,或在城鎮商業區建設一定面積的門面房,作為集體資產,增加集體收益。”為扶貧標準廠房建設提供了政策參考依據。
在規定區域內統一規劃建設精準扶貧標準廠房,為小中型工業企業聚集發展提供生產經營場所和平臺,一般具有配套性、集約性、通用性等特點。其明顯優勢:一是標準廠房設計簡潔、美觀大方。外觀上標準廠房設計以明快簡潔的線條為主,區域內建筑風格一致,特征統一,整體比較美觀;二是經濟適用,造價低廉。貧困地區大都處于二三線城市,在這些區域建設單層工業標準廠房造價約在1000-1200元/m2左右。扶貧資金投入到具體鄉鎮時規模和建設標準廠房總價相當,建成后租賃可迅速投入生產,前期投入相對較小,契合貧困區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規劃;三是因地制宜,分隔方便,組合靈活。鄉鎮可以根據不同承租戶的生產工藝在空間上進行不同的布置,最大化吸收容納有各種需求的承租戶,且發生承租企業變更時候亦不需要過多重復整改,最大程度使建筑能夠重復使用;四是有利于推進“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建成后的扶貧標準廠房由鄉鎮統籌管理,產權和租金收益歸集體所有。扶貧廠房進貧困村,農民可以邊工邊農雙豐收,照顧農活同時就近就業和增收。
我們在對某國家級貧困縣開展扶貧審計時發現,該縣各鄉鎮共建設了19個標準廠房,所有標準廠房項目均已經建設完成投入使用,但其中18個項目未按規定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用地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土地使用權證“四證”手續。19個標準廠房涉及土地使用面積共42119.18m2(63.17畝),未獲得土地使用權證手續項目18個,土地使用面積40109.18m2(60.16畝)占比95.23%。
其主要原因:貧困項目工業用地指標有限,項目申報時未考慮到建設用地情況,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成本較大,貧困鄉鎮難支付,另外申請“四證”手續周期較長,項目建設進度要求固定,基層管理者存在錯誤的政績觀,未履行相關手續,導致一處處扶貧標準廠房最終陷入成為違章建筑的尷尬境地。
部分標準廠房閑置,出租廠房收益率低。審計抽查某縣近三年完成的扶貧標準廠房19幢,有7幢廠房均閑置,占建成廠房的36.84%。已經出租的標準廠房,審計時4幢尚未收繳租金,4幢以招商引資形式減免扶貧標準廠房租金,其他收繳租金的也明顯低于市場價,造成村集體扶貧年收益損失,達不到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其主要原因:一是相關鄉鎮項目申報初期,未對可行方案進行細化,廠房計劃用于出租,對是否存在潛在租戶,如何進行招租未進行思考。同時,部分鄉鎮前一年度廠房未出租,又申報新一年度扶貧廠房建設,導致供大于求;二是扶貧廠房大多未有房產證、土地證等,計劃入駐企業無法辦理營業相關證書,無法做大做強;三是縣級部門未統一規劃,鄉鎮各自為政建設扶貧廠房,廠房比較零亂、檔次不高,配套基礎設施不全,未能形成規模優勢,無法為招商創造外觀漂亮、形象優美、環境舒適的投資環境;四是村鎮資產管理不完善,未及時與租賃人簽訂資產使用協議,村鎮相關責任人落實扶貧目標不到位,未及時催繳收益,使得項目未能充分發揮預期的效益。
審計發現部分標準廠房項目未實施招投標手續,直接由鄉鎮里的施工企業負責施工。審計抽查標準廠房工程建設資金時,發現某扶貧標準廠房工程款被轉到某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后經延伸審計發現,該單位該公司不具備施工資質,借用其他施工單位資質進行投標施工。同時,審計現場實地查看發現,個別標準廠房建設不久后就出現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墻體開裂、外墻砂漿脫落等。
其主要原因:標準廠房建設未能在縣級層面統一招標管理,各鄉鎮根據自身情況自行組織,部分鄉鎮甚至直接將廠房建設任務交貧困村。村干部觀念落后,法律意識淡薄,未按規定招投標以及借用資質施工,導致扶貧標準廠房存在質量問題。

(審計查看現場質量情況)
1)因地制宜,爭取上級政策。扶貧專項用地計劃政策為脫貧攻堅項目落地提供了保障。扶貧縣要堅決貫徹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要用好用足用活國土資源政策,主動出擊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協調聯動向上級國土資源部門爭取用地指標計劃,加快土地政策落地,做到扶貧項目用地應保盡保,助推標準廠房項目規劃合理、用地集約、規模做大。嚴格按程序辦理相關手續,這樣扶貧標準廠房建設才能真正能夠生根、開花和結果。
2)統一建設,形成聚集效應,當在統一規劃的地點建設扶貧標準廠房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其統一的風格造型、建筑外觀會形成規模性效應。從縣級層面在區域統一建設標準廠房,科學規劃、規范設計、成片開發,基礎設施可以共享,水電氣排污等配套可以統一建設,大大降低建設總成本,發揮規模性效應,甚至可以形成扶貧產業園區。廠房產權和收益可以直接劃分到各鄉鎮,縣鎮共建,鎮級管理,收益共享。實現產業集聚、功能配套、利用高效,可使扶貧標準廠房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規范運行,高質量發展,嚴格執行扶貧各項政策,確保政策和責任全部落實到位,按照扶貧標準廠房申報計劃的預期目標、要求、進度等細節落實到位,責任到人。貧困縣應該發揮建設主管部門專業優勢,采取切實措施,嚴抓工程質量管理,對既有的質量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認真整改落實到位。同時根據施工及監理合同中有關質量控制與責任追究方面的條款,追究相關單位的責任,發揮警示作用。規范工程項目管理制度,項目建設必須通過招投標規避各項風險。項目建設過程中注重對項目實施單位的監管,杜絕項目違規轉包、借用資質建設等違法行為。
貧困區域建設扶貧標準廠房,能有效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增收脫貧目的,是“標準化+精準扶貧”模式的重要體現,推動了扶貧工作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扶貧標準廠房規范化建設,要嚴格按照申報和實施方案確定的建設原則、運營管理、用工來源、收益分配等內容和要求進行運營,推動扶貧標準廠房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高效化利用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